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软体动物(軟體動物)  拼音:ruǎn tǐ dòng wù
动物界中一大门。身体柔软不分节,具外套膜,个体藏于由其分泌保护性介壳内,体腔简化,腹面具有发达的肌肉质足,口在前端,多有齿舌及开放式循环系。如蚌、蛤、乌贼、蜗牛等。
《國語辭典》:蜗牛(蝸牛)  拼音:guā niú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为一种有肺的软体动物,外壳扁圆,头有四个触角,其二较长。尖端有眼,腹部两端伸展而成足。雌雄同体,有害于植物。因行过所留的涎迹如篆文般,故也称为「篆愁君」。也称为「水牛儿」。
《國語辭典》:蛤蜊  拼音:gé lí
1.双壳纲蛤蜊科蛤蜊属动物的统称。壳卵圆形或三角形,壳面光滑具同心环纹,呈黄褐色。斧足发达,侧扁。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肉味甚美。也称为「蛤蚌」、「蛤蛎」。
2.装在屋檐下接雨的器具。
3.依照圆柱的形状而制成的木质对联。也称为「抱柱对」。
《國語辭典》:蜒蚰  拼音:yán yóu
动物名。软体动物腹足类,无壳。身体圆而长,表面多黏液,头部有长短触角各一对,昼伏夜出,以植物的叶子为食。用肺呼吸,雌雄同体。也称为「鼻涕虫」、「蛞蝓」。
《国语辞典》:腹足类(腹足类)  拼音:fù zú lèi
泛指腹足纲的软体动物。头顶有口,两侧生触角及眼,腹部盘状,有肉足,介壳作螺旋状,包容躯干。如蜗牛、田螺等。
《国语辞典》:蝾螺(蝾螺)  拼音:róng luó
泛指腹足纲蝾螺科的软体动物。壳甚厚,形如拳,外壳常有绿、黄、棕、褐色斑纹;内壳则含有真珠光泽,为各种工艺品的材料。如夜光螺、猫眼蝾螺等。
《國語辭典》:蛏子(蟶子)  拼音:chēng zi
一种食用的贝类。软体动物,壳两片,呈狭长形,产于沿海泥底。参见「蛏」条。
《國語辭典》:真珠  拼音:zhēn zhū
1.蚌内因异物侵入或病理变化而产生的圆形颗粒。有光泽,呈乳白色或微黄色,是珍贵的装饰品。可分为天然及人工养珠两种。也作「珍珠」。
2.珠帘。唐。罗隐 诗二首之一:「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
《漢語大詞典》:真珠帘(真珠簾)
珍珠穿成的帘子。 唐 元稹 《月暗》诗:“真珠帘断蝙蝠飞,燕子巢空萤火入。” 明 高明 《琵琶记·强就鸾凰》:“莲臺絳烛吐春红,广设珊瑚席子,高把真珠帘捲,环列翠屏风。”
分類:珍珠帘子
《國語辭典》:红螺(紅螺)  拼音:hóng luó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骨螺科。形似鹦鹉螺而壳薄。肉可食,壳可做工艺品。
《漢語大詞典》:紫贝(紫貝)
也称文贝、砑螺。海中软体动物名。壳圆质洁白,有紫色斑纹,大者至尺许。《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闕兮朱官。”《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罔瑇瑁,鉤紫贝。”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紫贝,紫质黑文也。”
《國語辭典》:牡蛎(牡蠣)  拼音:mǔ lì
动物名。牡蛎科双壳类软体动物。右壳小而薄,左壳大而凸,产于浅海泥沙中,肉味美,营养丰富。也称为「青蚵」。
《國語辭典》:砗磲(硨磲)  拼音:chē qú
动物名。一种蛤类。软体动物砗磲贝科。世界最大的二枚贝,长者可达一公尺,厚达二十五公分,壳表有五个粗褶,生活于热带海底。肉色白如玉,可食,壳可作装饰品。
《國語辭典》:法螺  拼音:fǎ luó
1.动物名。嵌线螺科法螺属。生活于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壳壁很厚,表面有瘤状突起。分布于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壳高可达四十公分。
2.用海螺壳做成的号角或乐器。古代军队用以指示进退,僧道斋醮做法事亦多用之。
3.比喻佛法。因螺声勇猛,可以远闻,引喻佛法雄猛,广被大众。《妙法莲华经》卷一:「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4.比喻说大话。如:「每次大夥聚在一起,他就开始大吹法螺,吹嘘他去过多少地方。」
《漢語大詞典》:螺蚌
亦作“ 螺蚄 ”。亦作“ 螺蜯 ”。 螺与蚌。亦泛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汉 王充 论衡·说日:“月毁於天,螺蚌泊於渊。” 汉 王充 论衡·顺鼓:“月毁於天,螺蚄舀缺,同类明矣。” 晋 木华 《海赋》:“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綾罗被光於螺蚌之节。”晋书·食货志:“臣愚谓既以水为困,当恃鱼菜螺蜯,而洪波汎滥,贫弱者终不能得。”红楼梦第十八回:“更兼池中荷荇鳬鷺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漢語大詞典》:土肉
(1).蚌蛤类软体动物。文选·郭璞〈江赋〉:“玉珧海月,土肉石华。” 李善 注引《临海水土物志》:“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吕延济 注:“并水虫,蚌蛤之属。”一说,即鹿角菜。
(2).谓泥土。 宋 苏轼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之三:“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