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路上  拼音:lù shàng
路途中、道路上。唐。杜牧 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红楼梦》第六七回:「想是路上叫人把魂吓掉了,还没归窍呢!」
《漢語大詞典》:在道
(1).在于正道。《易·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孔颖达 疏:“志在济物,心存公诚,著信在於正道。”
(2).谓正在路途之中。《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 唐 孔颖达 疏:“谓既至 豳 地,以为久住之粮,非在道之粮也。”
(3).犹在行;内行。《荡寇志》第七五回:“ 丽卿 笑道:‘你却识货。莫非也在道,説与小可听听。’”
《漢語大詞典》:三折
指三折笔。 唐太宗 《笔法诀》:“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圆法》:“上点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参见“ 三折笔 ”。
(1).多次受挫。史记·魏世家:“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唐 张说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诗:“志阐三折后,愁值二毛前。” 清 龚自珍 《知归子赞》:“於斯时也,猝焉而与其向者灵异智慧之心遇,遇而不逝,乃决定其心,盖三累三折之势,知有佛矣。”
(2).指路途多次转折。 南朝 梁 沈约 《白马篇》:“赤坂途三折,龙堆路九盘。”
(3).指三折肱。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一:“百胜虑无敌,三折乃良医。” 宋 张耒 《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医肱待三折,剑铁要百炼。”
《漢語大詞典》:三折笔(三折筆)
谓捺笔有三次波折。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四·书画:“ 钟繇 弟子 宋翼 ,每画一波三折笔。”波,捺。参见“ 三过笔 ”。
分類:三次波折
《國語辭典》:警跸(警蹕)  拼音:jǐng bì
古代帝王出入时,在前清道阻止行人的人。也作「儆跸」。
《漢語大詞典》:红亭(紅亭)
(1).红色的亭子。 唐 孙逖 《宴越府陈法曹西亭》诗:“公府西巖下,红亭间白云。” 唐 韩愈 《合江亭》诗:“红亭枕 湘江 , 蒸水 会其左。”
(2).犹长亭。路途中行人休憩、送别之处。 唐 岑参 《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诗:“无计留君住,应须绊马蹄;红亭莫惜醉,白日眼看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 杜子充 唱]休惊惧。夫人,吾当走马红亭路。你转船归去、转船归去。”
《國語辭典》:阻修  拼音:zǔ xiū
道路阻隔而遥远。晋。张载〈拟四愁〉诗四首之四:「我所思兮在营州,欲往从之路阻修。」唐。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云雨多分散,关山苦阻修。」
《國語辭典》:川陆(川陸)  拼音:chuān lù
水路和陆路。《文选。潘岳。西征赋》:「凭高望之阳隈,体川陆之污隆。」晋。陆机 豫章行:「汛舟清川渚,遥望高山阴,川陆殊涂轨,懿亲将远寻。」
《漢語大詞典》:百转(百轉)
(1).多次旋转。旧唐书·音乐志二:“﹝舞人﹞又伏伸其手,两人躡之,旋身遶手,百转无已。”
(2).形容路途迂回曲折。 唐 郝名远 《大厦赋》:“斩 豫章 之楩楠,伐 云梦 之杞梓;关山百转,水陆万里。”
《漢語大詞典》:涂泥(塗泥)
(1).湿润的泥土。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上下错。” 宋 韩彦直 橘录·种治:“柑橘宜斥卤之地……凡圃之近涂泥者,实大而繁。” 明 刘基 《海宁应氏墓庵记》:“面山负山,厥土广斥涂泥,民质以良。”
(2).谓滋润泥土。 清 顾炎武 《酬归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二十韵》:“《式微》君莫赋,春雨正涂泥。”
(3).泥泞的路途。汉书·阴兴传:“ 兴 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出门。”
《漢語大詞典》:途路
(1).路途,道路。《三国志·魏志·吴质传》“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大沙碛:“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奴家少长闺门,岂识途路?” 鲁迅 《〈呐喊〉自序》:“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2).谓旅行途中。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陛下,怎受的途路之苦。”《南宫词纪·金落索·四时怨别》:“要问你途路如何,病害如何,待问呵问着那一个。”《再生缘》第四六回:“爹爹呀! 丽君 是未出闺门的弱女,那里受得途路之苦。”
《漢語大詞典》:川途
亦作“ 川涂 ”。亦作“ 川涂 ”。
(1).道路,路途。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岂伊川途念,宿心愧将别。”宋书·沈攸之传:“而 攸之 密邇内畿,川涂弗远。”
(2).指水路。 唐 刘长卿 《越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诗:“莫恨扁舟去,川途我更遥。” 宋 梅尧臣 《舟中闻蛩》:“时节不苦留,川涂行已半。” 明 王问 《自山中泛湖归》:“川涂风浪平,沿流弄清浅。”
《國語辭典》:路途  拼音:lù tú
路程。《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向日燕京相别,今方再见,路途辛苦,与死为邻。」
《漢語大詞典》:归涂(歸塗)
亦作“ 归途 ”。
(1).返回的路途。 晋 陆机 《赠从兄车骑》诗:“感彼归涂艰,使我怨慕深。”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归涂千里尽风荷,清唱一声闻《露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设帐都门,归涂遇寇。”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 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
(2).犹归趋,最终的途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
《國語辭典》:修阻  拼音:xiū zǔ
路途遥远,阻滞隔绝。唐。钱起〈淮上别范大〉诗:「游宦且未达,前途各修阻。」《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妻惮修阻,丽人但请勿虑。」
《國語辭典》:阻修  拼音:zǔ xiū
道路阻隔而遥远。晋。张载〈拟四愁〉诗四首之四:「我所思兮在营州,欲往从之路阻修。」唐。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云雨多分散,关山苦阻修。」
《漢語大詞典》:半涂(半塗)
亦作“ 半途 ”。
(1).路途的一半或中间。 元 许衡 《风雨图诗》:“直到半涂风雨横,仓惶何处觅前村。”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前命未復,后命又至,半途回车,朅朅东西。” 茅盾 《色盲》:“时代的前进的轮子,是只有愈转愈快地直赴终极,是决不会半途停止的。”
(2).比喻事情进行了一半或正处在进行的过程中。新唐书·韩愈传:“方此时,人人异议以惑陛下,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 丁玲 《母亲》三:“这时邻县也送了一些学生来。但是象 吴文英 嫂嫂那样半途退学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