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趋 → 趍趨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趋令(趨令)
谓遵行法令。史记·商君列传:“太子犯法。 卫鞅 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 公子虔 ,黥其师 公孙贾 。明日, 秦 人皆趋令。” 司马贞 索隐:“趋者,向也,附也。”
《韵府拾遗 虞韵》:频趋(频趋)
李商隐启去岁洛阳获陪良宴频趋绛帐累坐青毡
《漢語大詞典》:趋过(趨過)
(1).快步走过。表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姜 怒, 公子偃 、 公子鉏 趋过,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 倚相 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妃初出,上无聊,中官趋过者,或笞挞之。”
(2).苟且度过。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昔 晋武帝 趋过目前,而不为子孙长远之谋。”
《漢語大詞典》:徐趋(徐趨)
犹徐步,徐行。礼记·玉藻:“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 郑玄 注:“君、大夫、士之徐行也,皆如与尸行之节也。” 姜宸英 湛园札记:“徐趋对下疾趋,则趋犹行也。”战国策·赵策四:“左师 触讋 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分類:徐步徐行
《漢語大詞典》:趋营(趨營)
亦作“趍营”。 奔走钻营。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五:“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 宋 曾巩 《青云亭闲望》诗:“趍营众所便,冒涉吾久恐。” 宋 韩维 《鲁恭太师庙》诗:“趋营止目前,不顾患害深。”
分類:奔走钻营
《漢語大詞典》:趋近
接近或接受一种刺激物或刺激情境的倾向
趋向或走向统一或一致
《漢語大詞典》:趋俗(趨俗)
随合时俗,与世俗同流合污。庄子·缮性:“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王先谦 集解:“不贬志以徇俗。”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
《漢語大詞典》:趋参(趨參)
趋谒参拜。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孙待制春日偶书》:“陋巷自知当退缩,拥门谁解更趋参。”
分類:参拜
《漢語大詞典》:定趋(定趨)
一定的趋向;固定不变的准则。《淮南子·氾论训》:“今不知道者,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此本无主於中而见闻舛驰於外者也,故终身无所定趋。” 汉 王充 论衡·问孔:“ 孔子 之言无定趋也。言无定趋,则行无常务矣。”
《韵府拾遗 虞韵》:得趋(得趋)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窃慕高义得趋末尘
《骈字类编》:西趋(西趋)
唐书吕諲传翰败潼关諲西趋灵武由中人尉荐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 五代史杜重威传契丹寇镇定重威西趋中渡桥与虏夹滹沱河而军必宋史陶节夫传方议城银州谍告夏人已东节夫料 西趋泾原官属不肯从节夫曰吾计之熟矣乃遣裨将耿端彦疾驱至银州五日城成夏人果从泾原至则城备已固遂遁去
《漢語大詞典》:趋锵(趨鏘)
形容朝拜、进谒时步趋中节。 宋 梅尧臣 《送唐紫微知苏台》诗:“ 吴 娃结束迎新守,府吏趋鏘拜上官。”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此时不及寒暄,便恭肃趋鏘,上堂给父母请了安。”参见“ 趋蹌 ”。
《國語辭典》:趋跄(趨蹌)  拼音:qū qiāng
1.快步走。《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尼姑见有客来,趋跄迎进拜茶。」
2.依附权势。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出:「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漢語大詞典》:趋就(趨就)
(1).疾步走向。庄子·天地:“ 禹 趋就下风,立而问焉。”
(2).追求;靠拢。 老舍 《二马》第四段八:“力量,胆子,粗卤,血肉,样样足以使女性对男性的信仰加高一些,使女性向男性的趋就更热烈一点。” 杨朔 《征尘》:“他们是在趋就炉眼的蓝色的火苗,没有人肯花两枚铜板喝这么一碗。”
《韵府拾遗 虞韵》:敬趋(敬趋)
欧阳檐上郑相公书幸属昭代以此官人敬趋条目遂希铨择
《漢語大詞典》:吴趋曲(吴趨曲)
亦省作“ 吴趋 ”。 吴 地歌曲名。 晋 陆机 《吴趋行》:“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吴趋曲》, 吴 人以歌其地也。” 唐 刘禹锡 《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昨来亦有《吴趋》咏,唯寄东都与北京。” 清 严允肇 《观绳妓作》诗:“抱得 秦 筝写春怨,歌唇婉转《吴趋曲》。”
分類: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