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走漏  拼音:zǒu lòu
1.泄漏。如:「走漏消息」。《红楼梦》第八○回:「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走漏一些风声,倘或老太太知道了这些事,都是你说的。」
2.指走私漏税。如:「现在不法商人走漏严重,政府应加强缉私查税工作。」
《国语辞典》:走漏消息  拼音:zǒu lòu xiāo xī
泄漏秘密。《文明小史》第六回:「上头正有文书严拿此等匪类,倘若走漏消息,被他们逃走了,将来这个干系谁担得起?」
《国语辞典》:走漏风声(走漏风声)  拼音:zǒu lòu fēng shēng
泄漏消息。《红楼梦》第六四回:「择了日子,人不知,鬼不觉,娶了过去,嘱咐家人不许走漏风声。」
《国语辞典》:走漏天机(走漏天机)  拼音:zǒu lòu tiān jī
泄漏机密。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这件事,心知腹知。口里言,心中计,休得便走漏天机。」
分类:泄漏机密
《國語辭典》:疏漏  拼音:shū lòu
1.疏忽遗漏。《南齐书。卷四二。王晏传》:「而晏每以疏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
2.漏水。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天阴雨,有些疏漏么?」
《漢語大詞典》:走泄(走洩)
亦作“ 走洩 ”。
(1).放泄,流失。 宋 单锷 《吴中水利书》:“今若治 吴江 岸泄众水,则 运河 之水,再防走泄,当於北门之外,创一堰可也。”
(2).走漏,泄露。《元典章·吏部七·掌印》:“使印之人非理刁蹬、取受钱物,或将机密事情因而走泄,不便参详,拟令遍行禁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只是此言未可走洩,望大人主张,发落去了这一干人,小生别有下情实告。”
《國語辭典》:透露  拼音:tòu lù
1.泄露。如:「透露消息」、「透露秘密」。
2.透澈、明白。《文明小史》第六○回:「比泰西的照相还要照得清楚些,比油画还要画得透露些。」
《漢語大詞典》:透泄
走漏,漏泄。《元典章·吏部六·书吏》:“与路府州县官吏相通,或为容隐,或为透泄,遇有词讼,恣意起灭,把持官府,实为伤公害事。” 宋 文天祥 《与知吉州江提举万顷书》:“近见多有趋 龙泉 、 永新 运糴者,觉彼二处,米亦有限,县大夫各私其土,不肯透泄,亦其不得已者。”《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怪道前日 翟亲家 説我机事不密则害成,我想来没人,原来是他把我的事透泄与人,我怎得晓的?”
分類:走漏漏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