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  拼音:jiā jī dǎ de tuán tuán zhuàn,yě jī dǎ de tiē tiān fēi
(谚语)比喻至亲虽受委屈、责难,但仍不肯离去。《金瓶梅》第一二回:「常言道:『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你就把奴打死了,也只在这屋里,敢往那里去?」
《漢語大詞典》:罪俳
责难嘲弄。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书》:“足下所持 韩生 《毛颖传》来,僕甚奇其书,恐世人非之,今作数百言,知前圣不必罪俳也。”
分類:责难嘲弄
《国语辞典》:代人受过(代人受过)  拼音:dài rén shòu guò
代替别人承受责难。如:「他为了朋友道义,没有说出真正的主谋,自己代人受过。」
《漢語大詞典》:攻驳(攻駁,攻駮)
亦作“ 攻駮 ”。责难反驳。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六:“其天行历筭皆可復其疎密,为説甚美,而其畴人自相攻駮,固皆其见失实矣。” 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
分類:责难反驳
《國語辭典》:既往不咎  拼音:jì wǎng bù jiù
咎,怪罪。「既往不咎」指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后多用于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难。《西游记》第三一回:「君子人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也作「不咎既往」。
《漢語大詞典》:诡驳(詭駮)
(1).责难驳斥。后汉书·左雄黄琼等传论:“自 左雄 任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而 黄琼 、 胡广 、 张衡 、 崔瑗 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駮,循名者屈其短,筭实者挺其効。”
(2).诡异驳杂。 宋 王安石 《祭高枢密文》:“乖离诡駮,有万其辞。” 清 孙诒让 《〈周书斠补〉序》:“虽杂以阴符,间伤诡駮,然古事古谊,多足资考证。”
《国语辞典》:闭口无言(闭口无言)  拼音:bì kǒu wú yán
受人批驳责难,无话可答,只好闭口不言。《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几句话,让的萧云仙闭口无言,只得辞了父亲,拴束行李,前去投军。」《红楼梦》第六○回:「一席话说得赵姨娘闭口无言,只得回房去了。」
《漢語大詞典》:谤端(謗端)
授人以口实的事端;招致他人责难的事端。三国志·魏志·刘放传“俱加侍中、光禄大夫” 裴松之 注引《孙资别传》:“乡人司空掾 田豫 、 梁 相 宗艳 皆妬害之,而 杨丰 党附 豫 等,专为 资 构造谤端,怨隙甚重。”
《國語辭典》:此问彼难(此問彼難)  拼音:cǐ wèn bǐ nàn
这个质问,那个责难。形容求好心切,认真待事。如:「为了让这计画圆满达成,开会时此问彼难,讨论得非常热烈。」
《漢語大詞典》:诮难(誚難)
讥讽和责难。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丁使 遇 介甫 法制适一行,必因燕设,於戏场中迺便作为嘲諢,肆其誚难。”
分類:讥讽责难
《國語辭典》:毛举细故(毛舉細故)  拼音:máo jǔ xì gù
一一列举细微琐碎的小事。宋。张孝祥 论治体劄子:「治有一体,不当毛举细故;令在必行,不当徒为文具。」也作「毛举细事」、「毛举细务」。
《國語辭典》:落不是  拼音:lào bù shi
遭到责备、处分。《红楼梦》第四五回:「我宁可自己落不是,岂敢带累你了。」也作「落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