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99,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谦谨
谦益
谦巽
谦约
谦受益
谦毖
谦牧
崇谦
谦执
谦敬
谦顺
谦言
冲谦
太谦
恭谦
《國語辭典》:谦谨(謙謹)  拼音:qiān jǐn
谦虚恭谨。《三国演义》第三四回:「蔡瑁出郭迎接,意甚谦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东山赞叹再三,少年极意谦谨,晚上又同宿了。」
《漢語大詞典》:谦益(謙益)
(1).指谦虚。语本《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 明 方孝孺 《与黄希范书》:“教頽俗变以来,士君子……谦益虚逊之道消而骄慢荒怠之风炽。”
(2).犹盈虚。谦,不足;益,盈满。 明 李东阳 《送都御史陈公之南京诗序》:“校之疾行躓步,彼不足而此有餘者,亦詎非盈亏谦益之理固然乎哉?”
《漢語大詞典》:谦巽(謙巽)
谓谦逊。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位望益尊,谦巽滋甚。”
分類:谦逊
《漢語大詞典》:谦约(謙約)
谦慎检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皇后其刻心秉德,毋违先后之制度,力谊勉行,称顺妇道,减省羣事,谦约为右。” 元 袁桷 《王氏先茔碑铭》:“ 玉 尝一试吏,輒谢去,谦约无表襮。” 王闿运 《〈蕉云山馆诗文集〉序》:“其自处谦约,而劝人谆篤,纯乎德之言也。”
分類:慎检检束
《國語辭典》:谦受益(謙受益)  拼音:qiān shòu yì
谦虚待人对自己才有好处。《书经。大禹》:「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汉。孔安国。传:「自满者招其损,谦虚者受其益,是乃天之常道。」
《漢語大詞典》:谦毖(謙毖)
谦虚谨慎。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三:“某履行谦毖,涖政廉平。”
分類:谦虚谨慎
《漢語大詞典》:谦牧(謙牧)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后以“谦牧”指谦逊自处。 宋 洪适 《答谢将仕投贽状》:“辱谦牧以光临,賁牋函而下问。”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原道中:“ 子 所雅言,执礼,所谓明先王之道以导之也,非夫子推尊先王,意存谦牧而不自作也。”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君子心存谦牧,不为溢美、溢恶之言,而有回护原情,自责商量等口吻。”
分類:谦逊自处
《骈字类编》:崇谦(崇谦)
吴连叔谦受益赋先王所以戒慎往哲所以崇谦
《漢語大詞典》:谦执(謙執)
执意谦让。 宋 宋祁 《赐田况让职不允诏》:“嘉此成效,已令进秩,何循谦执,乃乞让还。”
分類:执意谦让
《漢語大詞典》:谦敬(謙敬)
谦逊恭敬。后汉书·伏湛传:“ 晨 谦敬博爱,好学尤篤。”南史·到沆传:“ 沆 为人谦敬,口不论人短。” 徐秋英 《公文语言三戒》:“给平级单位的用语要谦敬温和。”
《漢語大詞典》:谦顺(謙順)
谦逊恭顺。《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篤好,崇恩以结援。”晋书·杨骏传:“公以外戚,居 伊 霍 之重,握大权,辅弱主,当仰思古人至公至诚谦顺之道。”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更谦顺)您现在觉着好一点了吧。”
分類:谦逊恭顺
《漢語大詞典》:谦言(謙言)
谦虚话。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二:“惟应人招饮,谦言曰扰。” 舒晴 《文学沙龙要有“梅塘”雅风》:“所以,‘本人腹中空空,来到沙龙只是洗耳恭听’,不是虚伪的谦言,便是怕人剽窃的托词。”
分類:谦言谦虚
《漢語大詞典》:冲谦(沖謙)
亦作“冲谦”。 谦虚。 南朝 梁简文帝 《三请开讲启》:“圣德冲谦,劬劳日昃。” 唐 刘禹锡 《和刘相公南溪醉歌见寄》:“脱屣将相守冲谦,唯於山水独不廉。”宋史·礼志二二:“比年以来,累有外国入贡,太上皇帝冲谦弗受,况朕凉菲,又何以堪。”
分類:谦虚
《国语辞典》:太谦(太谦)  拼音:tài qiān
过于谦逊。如:「不必太谦,这是你应得的酬劳。」
《漢語大詞典》:恭谦(恭謙)
犹恭逊。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 况 恭谦下士,颇得声誉。” 李亚平 吴国梁 《九龙杯传奇》三:“他向老人深鞠一躬,恭谦地说:‘尊敬的博士先生,我是令爱在东方大学的同学。’”参见“ 恭逊 ”。
《漢語大詞典》:恭逊(恭遜)
恭敬谦逊。管子·小称:“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於人矣。”新唐书·韩弘传:“子 公武 ……性恭逊,不以富贵自处。” 宋 曾巩 《库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为人恭逊质俭,能自修飭。” 明 归有光 《江西右布政使致仕雍里顾公权厝志》:“公为人敦重……孝友恭逊。”
分類:恭敬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