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訾谤(訾謗)
亦作“訿谤”。 毁谤,非议。 唐 道宣 《叙列代王臣滞惑解》:“斯言訿谤,天地不容。” 明 方孝孺 《书李质夫序后》:“声誉者己之所致以彰其身。一有所不至,则人将訾谤之矣。”
分類:毁谤非议
《漢語大詞典》:近谤(近謗)
照应,照料。谤,通“ 傍 ”。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你可便难倚弟兄心,我今日不可公婆意……别近谤俺夫妻每怎的,只不过发尽儿掏窝不姓 李 。”参阅 王鍈 《诗词曲语词例释·近谤》
分類:照应照料
《漢語大詞典》:谤嫉(謗嫉)
诽谤嫉妒。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然於世道中,固且异谤嫉。”
分類:诽谤嫉妒
《漢語大詞典》:谤忌(謗忌)
诽谤猜忌。金史·文艺传下·麻九畴:“为文精密奇健,诗尤工緻。后以避谤忌,持戒不作。”
分類:诽谤猜忌
《漢語大詞典》:谤累(謗累)
谓诬陷他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饰邪説以浸润,构谤累於忠贞者,谗人也。”
分類:诬陷他人
《漢語大詞典》:谤辱(謗辱)
责骂,辱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 宋 王安石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荣华去路尘,谤辱与山积。” 清 乐钧《耳食录·秦少府》:“近奉 秦公 约束,少妇不得外行,虑招谤辱。”
分類:责骂辱骂
《漢語大詞典》:谤怨(謗怨)
指责和怨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管仲 以公,而国人谤怨。” 汉 贾谊 新书·礼容语下:“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謐’。”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唐公马上》:“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謳吟。”
分類:谤怨怨恨
《漢語大詞典》:谤政(謗政)
受到指责的政事。《左传·昭公六年》:“今吾子相 郑国 ,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 唐 张九龄 《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赠太师正平忠宪公裴公碑铭》:“且媚于人者,必好其威福;贤於事者,必羞其谤政。”
分類:指责政事
《國語辭典》:虚谤(虛謗)  拼音:xū bàng
不实的毁谤。《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孔僖传》:「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其事,非虚谤也。」南朝梁。刘孝绰〈谢东宫启〉:「舞文虚谤,不取信于宸明。」
《漢語大詞典》:掩谤(掩謗)
止息诽谤。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戌 也惑之: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今吾子,杀人以兴谤,而弗图,不亦异乎!”
分類:止息诽谤
《漢語大詞典》:讟谤(讟謗)
诽谤。楚辞·九章·惜往日:“何贞臣之无辠兮,被讟谤而见尤!”
分類:诽谤
《漢語大詞典》:谤詈(謗詈)
责骂。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人或谤詈,无嗔怒心。”
分類:责骂
《韵府拾遗 鱼韵》:谤予(谤予)
史记夏本纪帝曰吁臣哉臣哉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漢語大詞典》:谤诅(謗詛)
非议、咒骂。 汉 王充 论衡·解除:“赋敛厚则民谤诅。”明史·刘訒传:“知帝喜告訐,乃摭 纘宗 迎驾诗‘ 穆王 八骏’语为谤诅。”
分類:非议咒骂
《漢語大詞典》:谮谤(譖謗)
犹诽谤。六度集经·忍辱度天极章:“两舌恶駡,妄言綺语,譖谤邪伪,口过都絶。” 明 杨柔胜《玉环记·范张别皋》:“不听良言,徒招譖谤。”
分類: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