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止谤(止謗)  拼音:zhǐ bàng
平息毁谤。汉。徐干《中论。卷上。虚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宋史。卷四一○。列传。曹彦约》:「今若徇文帝缘情之义,法太宗继绝之意,明示好恶,无隙可指,虽不止谤而谤息矣。」
分類:止息谤言
《國語辭典》:弭谤(弭謗)  拼音:mǐ bàng
禁止或止息诽谤的话。《国语。周语上》:「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唐。李商隐〈哭虔州杨侍郎〉诗:「本矜能弭谤,先议取非辜。」
分類:禁止非议
《骈字类编》:大谤(大谤)
左传今又杀三不辜以兴大谤几及子矣
《漢語大詞典》:众谤(衆謗)
众人的毁谤。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征》:“若夫执法贤侯,毁破斯文情面,輒腾众谤。”
分類:众人毁谤
《漢語大詞典》:谤箧(謗篋)
存放谤书的箱箧。 清 孙兆祥 《即事》诗:“谤篋一朝开,孤臣絶塞来。”参见“ 谤书 ”。
分類:存放箱箧
《國語辭典》:谤书(謗書)  拼音:bàng shū
1.毁谤攻讦他人的书信。《战国策。齐策二》:「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2.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后汉书。卷六○下。蔡邕列传》:「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三国演义》第九回:「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
《漢語大詞典》:群谤(羣謗)
犹言众口交攻。 北齐 魏收《枕中篇》:“道遵则羣谤集,任重而众怨会。” 唐 李华 《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羣谤雷动,山镇恬然。”
《漢語大詞典》:谤史(謗史)
旧时指直书统治者过、罪的史书。《宣和遗事》后集:“詔改 宣仁皇后 谤史,播告中外。”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武帝十七:“ 司马迁 之史,谤史也,无所不谤也。”
《漢語大詞典》:辨谤(辨謗)
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 辩 ”。旧唐书·元稹传:“至于陈畅辨谤之章,去之则无以自明於朋友矣。”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谗险:“ 唐次 无故贬斥,久滞蛮荒,孤心抑鬱,乃采自古忠贤遭罹放逐,虽至杀身,而君犹不悟,著书三篇,谓之《辨谤略》,上之。”
《漢語大詞典》:嘲谤(嘲謗)
嘲笑毁谤。宋史·文苑传一·宋白:“ 陈彭年 举进士,轻俊喜嘲谤, 白 恶其为人,黜落之。” 宋 苏轼 《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诗:“嗟君老狂不知愧,更吟丑妇恶嘲谤。”通俗编卷一引 隋 侯白 《启颜录》:“又一人患眼侧及翳,一人患鼻齆,以《千字文》互相嘲谤。”
分類:嘲笑毁谤
《漢語大詞典》:谤口(謗口)
毁谤人的嘴。 宋 王令 《寄王正叔》诗:“忠言不售耳,直面屡得唾,怒目瞋以环,谤口焰而火。” 清 袁于令 《西楼记·会玉》:“ 伯将 谤口,父亲前事漏。”
分類:毁谤
《漢語大詞典》:谤焰(謗燄)
指纷乱的议论、诽谤。 清 唐孙华 《再哭姜西溟》诗:“谤燄今已熄,刮磨自生光。”
《漢語大詞典》:谤骂(謗駡)
诽谤咒骂。魏书·儒林传·李业兴:“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駡。” 宋 张耒 《明道杂志》:“一生常遭人谤駡。” 明 刘基 《皇帝手书》:“然歹人恶严法,喜宽容,谤駡国家,扇惑非非莫能治。”
分類:诽谤咒骂
《漢語大詞典》:谤讥(謗譏)
非议、讥刺。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於四方。” 元 孛术鲁翀 《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 清 朱之瑜 《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丰,而下愚无知,谓为吝嗇,腾之谤讥。”
《漢語大詞典》:谤怒(謗怒)
指责。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二书》:“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
分類:
《漢語大詞典》:谤诬(謗誣)
诽谤诬蔑。魏书·高闾传:“ 蠕蠕 使 牟提 小心恭慎,甚有使人之礼,同行疾其敦厚,每至陵辱,恐其还北,必被谤诬。”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范忠宣公 自 随 守责 永州 安置誥词,有‘谤诬先烈’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