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入谒(入謁)
进见,请见。一般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幼对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至 高阳 传舍,使人召 酈生 。 酈生 至,入謁。”新唐书·王师范传:“﹝ 王师范 ﹞以 青州 父母所籍,每县令至,具威仪入謁。”
《漢語大詞典》:谒款(謁款)
虔诚拜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圣王弗替,而修礼地祇,謁款天神,勒功 中岳 ,以彰至尊。”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款,诚也。謁告之报诚也。” 宋 汪藻 《皇子贺北郊礼成第三表》:“謁款郊畤,修明国章。”
《漢語大詞典》:款谒(款謁)
叩见;拜谒。北史·傅竖眼传:“远近杂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为 魏 人矣。”宋史·礼志二:“於是降礼,以十一月十七日款謁南郊。”
分類:拜谒
《漢語大詞典》:展谒(展謁)
敬词。犹拜见,拜谒。 宋 苏轼 《贺正启》:“某官守所繫,展謁无阶。” 清 方文 《荆溪道中偕周颖侯》诗:“到城先展謁,贤祖 孝侯 祠。” 清 曾国藩 《祭韩公祠文》:“ 国藩 履任之日,敬谨展謁。”
《漢語大詞典》:谒圣(謁聖)
拜谒 孔 圣。 清 沈曰霖 《晋人麈·异闻·仆碑遭压》:“吾邑绅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学謁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还有那外府荒僻山县,冒名小考的,并謁圣、簪花、謁师,都一切冒顶了。” 丁玲 《母亲》三:“一起一落的磕着头,算是谒圣。”
分類:拜谒
《漢語大詞典》:迎谒(迎謁)
迎接谒见。史记·陈丞相世家:“ 信 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绍圣 、 元符 间,有 马从一 者,监 南京 排岸司。适漕使至,随众迎謁。”《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楚王 ﹞欲得 息嬀 ,假以廵方为名,来至 息国 。 息侯 迎謁道左,极其恭敬。”
分類:迎接谒见
《漢語大詞典》:趋谒(趨謁)
前往进见。《汉书·昌邑王刘髆传》:“衣短衣大絝,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分類:前往进见
《漢語大詞典》:谒陵(謁陵)
拜谒陵墓。东观汉记·乐成王萇传:“ 乐成王 居谅闇,衰服在身,弹棊为戏,不肯謁陵。”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观 伯始 謁陵之章,足见其典文之美焉。”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八:“衬衫已经湿透了,谒陵既毕,我想是可以解衣的时候了。”
《漢語大詞典》:庆谒(慶謁)
拜贺谒见。新唐书·后妃传下·贞献萧太后:“帝( 文宗 )每五日问安及岁时庆謁,率由复道至 南内 。”
分類:拜贺谒见
《國語辭典》:瞻谒(瞻謁)  拼音:zhān yè
谒见、朝见。《三国演义》第二八回:「老翁曰:『某亦姓关,名定。久闻大名,幸得瞻谒。』」
分類:朝见谒见
《漢語大詞典》:出谒(出謁)
外出拜见。汉书·韩延寿传:“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自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謁,适会明府登车。”南齐书·刘悛传:“ 蛮王 田僮 在山中,年垂百餘岁, 南譙王 义宣 为 荆州 , 僮 出謁,至是又出謁 悛 。”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 韩参政 亿 、 李参政 若谷 ,未第时皆贫,同赴试京师,共有一席一氊,乃割分之。每出謁,更为僕。”
分類:外出拜见
《漢語大詞典》:礼谒(禮謁)
以礼谒见。后汉书·陈忠传:“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 伯荣 往来 甘陵 ,而 伯荣 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謁。” 唐 贾岛 《寄毗陵彻公》诗:“已有南游约,谁言礼謁难。”旧唐书·方伎传·神秀:“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謁。”
分類:礼谒谒见
《漢語大詞典》:宾谒(賓謁)
亦作“賔謁”。 谓以敬宾之礼谒见。 宋 洪适 《贺林尚书启》:“望峻官仪,上星辰而听履;私无賔謁,指风月以飞谈。” 宋 张孝祥 《江州林知府启》:“半生慕义,未遑宾謁之修;支郡承流,遂有善邻之托。”
分類:礼谒谒见
《國語辭典》:谒选(謁選)  拼音:yè xuǎn
官吏赴部应选。《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谒选》:「昔江宁某都门谒选,先子贻之书曰:『官中还债,莫若任前省钱,时称为格论。』」《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不一日,莫稽谒选,得授无为军司户。」
《國語辭典》:参谒(參謁)  拼音:cān yè
依礼进谒、拜见。唐。韩愈 与大颠师书:「缘昨到来,未获参谒。倘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喻世明言。卷六。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只见旧时一班直厅的军壮,预先领了钧旨,都来参谒。」也作「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