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54,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调度
调鼎
调元
水调
调和
不调
不调
风调
风调
调笑
调燮
调御
常调
常调
调高
《國語辭典》:调度(調度)  拼音:diào dù
安排配置。如:「调度有方」。《花月痕》第一四回:「走进垂花门,见堂中正乱腾腾的摆设,谡如却坐在炕上调度。」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漢語大詞典》:调元(調元)
(1).谓调和阴阳,执掌大政。多用以指为宰相。 唐 李益 《述怀寄衡州令狐相公》诗:“调元方翼圣,轩盖忽言东。” 元 柳贯 《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夫自建官以来,由是而调元揆路,执法南端者,代不乏人。”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调元归保傅,预政戒中涓。”
(2).调理元气。 李东阳 《孝宗皇帝御书赞》引 明孝宗 《静中吟一绝》:“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红楼梦第八十回:“ 王一贴 道:‘若问我的膏药……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
《漢語大詞典》:水调(水調)
曲调名。 唐 杜牧 《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 扬州 。”自注:“ 煬帝 凿 汴渠 成,自造《水调》。” 宋 贺铸 《罗敷歌·采桑子》词:“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秋风。”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海録碎事云:‘ 隋煬帝 开 汴河 ,自造《水调》。’按,《水调》《新水调》,并商调曲也。 唐 曲凡十一迭,前五迭为歌,后六迭为入破。” 清 钱谦益 《十月朔日抵广陵》诗之一:“旧事明月空在眼,新愁《水调》欲沾衣。”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四。
《國語辭典》:调和(調和)  拼音:tiáo hé
1.烹调。《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水浒传》第一○回:「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
2.和谐、融洽。《墨子。节葬下》:「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
3.消弭争端。《红楼梦》第二二回:「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
4.协调整理。《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5.调味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饭,等我们去买调和来。』」
6.安慰。《水浒传》第七回:「妇人家水性,见了衙内这般风流人物,再著些甜话儿调和他,不由他不肯。」
《漢語大詞典》:不调(不調)
(1).不协调。汉书·元帝纪:“阴阳不调,黎民饥寒。”后汉书·章帝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饉屡臻。”
(2).特指音调不和谐。韩非子·难三:“且 中期 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 中期 之任也。”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3).与人合不来。《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王逸 注:“调,和也……恐不知於俗而见憎於众也。”
《漢語大詞典》:不调(不調)
(1).未得升迁。汉书·张安世传:“有郎功高不调。” 颜师古 注:“调,选也。”
(2).犹言不才。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时京城不调少年相效,谓之拍弹。” 宋 王禹偁 《谢赐侄男大理评事表》:“伏以法寺美官,圣朝好爵,凡云选授,必择器能。岂期不调之材,遽忝起家之命。”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如子弟不调,或在襄邑作过逃来,即发遣他去,恐相负累,请仔细相度。”
《漢語大詞典》:风调(風調)
(1).和协。《南齐书·乐志》:“邦化灵懋,閫则风调。”
(2).风和顺。 唐 刘禹锡 《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诗:“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
《國語辭典》:风调(風調)  拼音:fēng diào
1.风采、风韵。《隋书。卷四八。列传。杨素》:「其才艺风调,优于高颎。」
2.文字或言语的格调。如:「词与诗风调不同。」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國語辭典》:调笑(調笑)  拼音:tiáo xiào
戏谑嘲笑。《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应玚诗》:「调笑辄酬答,嘲谑无惭沮。」唐。李白〈陌上桑〉诗:「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漢語大詞典》:调燮(調燮)
(1).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 唐 颜舒 《刻漏赋》:“罢衣裳之颠倒,配皇极而调燮。” 宋 沈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调燮。”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鉉,中书惭任调燮。”
(2).调养;调理。 金 朱之才 《卧病有感二十韵》:“齿髮久已疏,又復失调燮。” 宋 陆游 《冬夜作短歌》:“衣裘视寒暖,日夜自调燮。” 清 朱之瑜 《与板矩书》之一:“臺兄英年畅遂,精研调燮之理,何为亦有此恙?”
《漢語大詞典》:调御(調御)
(1).调教驾御。无量义经·德行品:“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 唐 柳宗元 《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摄取调御,凡归於正真者,动而成羣,不自知其教。”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一:“若踶囓之马,调御有道,久则自然驯熟。”
(2).佛教语。“ 调御丈夫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劝请调御,常住世间,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 唐 柳宣 《与翻经大德等书》:“僕心怀正路,行属归依,以实际为大觉,玄躯无为,是调御法体。”
《漢語大詞典》:常调(常調)
(1).长期调和。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
(2).平常戏狎。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讌饮弥日,其於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 吕向 注:“常调,谓常戏。”
《漢語大詞典》:常调(常調)
(1).固定的音调。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 晋 左思 《魏都赋》:“金石丝竹之恒韵,匏土革木之常调。”
(2).引申为陈旧的论调。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五回:“况种族革命,已成常调。”
(3).定额赋税。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魏书·高宗纪》:“自今常调不充,民不安业,宰民之徒,加以死罪。申告天下。”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
(4).按常规迁选官吏。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日本某居士集序》:“仕宦不逾常调,计典不入上考。”
《国语辞典》:调高(调高)  拼音:tiáo gāo
调整提高。如:「政府有意调高汽车的进口关税,以抑制小汽车的成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