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54,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解调
揭调
调味
戏调
七调
听调
上调
调温
调通
调赋
促调
边调
花调
发调
杂调
《漢語大詞典》:解调
从已调制的无线电信号中提取信息
使离开调谐状态
《漢語大詞典》:揭调(揭調)
高亢的调子。 唐 高骈 《赠歌者》诗之二:“公子邀欢月满楼,佳人揭调唱《伊州》。”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美人唱,揭调是《甘州》。”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揭调:“乐府家谓揭调者,高调也。”
揭短调唆。《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那 薛姑子 和 王姑子 两个,在印经处争分钱不平,又使性儿彼此互相揭调。”
《國語辭典》:调味(調味)  拼音:tiáo wèi
调理食物的滋味。汉。王充《论衡。谴告》:「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漢語大詞典》:戏调(戲調)
(1).诙谐;开玩笑。宋书·沈怀文传:“上每宴集,在坐者咸令沉醉, 怀文 素不饮酒,又不好戏调,上谓故欲异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当是前人有姓 郭 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像,呼为 郭秃 。”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诗三:“ 嘉靖 中火灾后,朝廷将鼎新三殿,令各衙门出银助工。时 朱射陂 为主客正郎,尝作诗一首云:‘……安得黄金高北斗,即教三殿丽 蓬莱 。’虽则戏调之辞,然有讽有諭,切中事情。”
(2).调戏。谓以轻佻言行狎弄人。 唐 元稹 《会真诗三十韵》:“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 胡美 生得齐整,多有人戏调他。”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前岁上元, 常明 引我观灯。归,夜深人寂, 常明 戏调我,我力拒。”
《漢語大詞典》:七调(七調)
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魏书·乐志:“ 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漢語大詞典》:听调(聽調)
听候调派。《三国演义》第一回:“﹝ 玄德 ﹞至 卢植 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 卢植 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鬼怪·马仲良户部:“ 冉 以参议听调,初入京,未悉近事,亦利其华焕,僦居之。”
分類:听候调派
《漢語大詞典》:上调(上調)
干部由基层单位调到上层机构,或知识青年由农村调进城市。与“下放”相对。 郭澄清 《大刀记》第九章:“ 梁志勇 笑望着大娘的脸色,见大娘不懂‘上调’这个字眼儿,又解释道:‘上调就是调到上边去了。’”《花城》1981年第1期:“几年来,我在知青之间为了上调而进行的竞争中,好不容易压倒了对手,争取到了大队的第一个提名。”
《漢語大詞典》:调温(調温)
调节温度。 马季 《多层饭店》:“尤其我住那饭店很高级,一般房子都有套间,室内自动调温。”
分類:调节温度
《漢語大詞典》:调通(調通)
(1).调剂疏通。管子·国蓄:“凡将为国,不通於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
(2).调和沟通。荀子·王制:“和解调通,好假道人。”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按此今官人中之和事者也。偏好假借辞色,开通道路,以诱进人,令皆欢悦。”
《漢語大詞典》:调赋(調賦)
泛指租赋,赋税。《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
分類:租赋赋税
《漢語大詞典》:促调(促調)
节奏急促的曲调。 晋 张协 《七命》:“器举乐奏,促调高张。”
分類:节奏急促
《漢語大詞典》:边调(邊調)
流行边地的曲调。 清 钱澄之 《读曲歌》:“边调爷孃传,小曲儂能度。” 清 黄景仁 《定风波·和余少云》词:“石歌边调,□为消愁,转助愁千尺。”《豆棚闲话·党都司死枭生首》:“那时偶然路上行走,却听得一人,唱着一隻边调曲儿,也就晓得天下万民嗟怨,如毁如焚。”
分類:流行边地
《漢語大詞典》:花调(花調)
曲艺曲种。 清 时流行于 浙江 杭州 。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声色类》:“花调:亦以五人分脚色,用絃子、琵琶、洋琴、鼓板,所唱之书,均係七字唱本,其调慢而且烂,每本五六回。”
《漢語大詞典》:发调(發調)
(1).征调(物资或人员)。后汉书·朱穆传:“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詔书发调或至十倍。”三国志·魏志·王脩传:“ 胶东 令 公沙卢 宗彊,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三国志·魏志·曹洪传“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初, 太祖 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本县平貲。”
(2).发出的曲调。 唐 白居易 《夜闻歌者》诗:“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絶。”
(3).指出口,出声。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无眼之棋,死棋也,看不动情,唱不发调者。”
(4).表现的情调。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工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漢語大詞典》:杂调(雜調)
(1).古时赋税制度,常规户调外之加征,谓之“杂调”。南史·范云传:“初, 零陵 旧政,公田奉米之外,别杂调四千石。及 云 至郡,止其半,百姓悦之。”北史·魏纪二·文成帝:“比年以来,杂调减省,而所在州郡咸有逋悬,非在职之官绥导失所,贪秽过度,谁使之然?”
(2).谓非按常规选调。《文选·范晔〈宦者传论〉》:“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復杂调他士。” 李善 注引 如淳 《汉书注》:“调,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