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54,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调得
调顺
短调
调卫
怨调
调谐
调合
调达
调调
调调
调平
长调
刁调
调化
调役
《漢語大詞典》:调得(調得)
调和得当。 汉 王充 论衡·谴告:“酿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
《漢語大詞典》:调顺(調順)
(1).理顺。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三·慧布:“后於《大品善达章》中,悟解大乘,烦恼调顺,摄心奉律,威仪无玷。” 林海音 《城南旧事·惠安馆传奇》:“我伸出手去调顺她的揉乱的留海儿。”
(2).和顺。《华严经疏钞·十回向品》:“其诸僕使,皆聪慧善巧,性自调顺,常勤精进,无有懈惰。”
分類:和顺理顺
《國語辭典》:短调(短調)  拼音:duǎn diào
蒙古族的民歌。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伊克昭盟、喀左旗、北票县、彰武县的半农半牧区或牧区。曲式结构工整,曲调优美抒情,情感表现细腻,为多段式叙事歌曲。也作「短歌」。
《漢語大詞典》:调卫(調衛)
调理保养。 宋 李纲 《论治盗贼》:“肢体之运动,关膈之升降,皆以津液为本。至於聚而为痰涎,则必失於调卫。” 清 唐孙华 《挽磐庵弟》诗:“闻君在征途,暑雨遘疾癘。又闻已全瘳,摄生赖调卫。”
分類:调理保养
《漢語大詞典》:怨调(怨調)
哀怨的曲调。 唐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唐 白居易 《杨柳枝二十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分類:哀怨
《國語辭典》:调谐(調諧)  拼音:tiáo xié
1.调整可变容器、线圈,使电路系统或无线电机的频率达到共振状态。
2.调和。《史记。卷二三。礼书》:「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
《國語辭典》:调合(調合)  拼音:tiáo hé
调配、混合。如:「水与油是完全不能调合的物质。」
《國語辭典》:调达(調達)  拼音:tiáo dá
1.诗文畅达,乐韵和谐。《晋书。卷八一。桓宣传》:「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晋黄门郎张协》:「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
2.人名。译自胡语。即提婆达多。参见「提婆达多」条。
《國語辭典》:调调(調調)  拼音:diào diao
1.排场、架势。如:「一副傲人的调调,令人受不了。」
2.花样。如:「他的调调最多了,总是能引起他人注意。」
3.德行、模样。如:「多年不见,他还是那个调调!」
4.论调。如:「那些人说起话来都同一调调,根本容不下他人有不同看法。」
《國語辭典》:调调(調調)  拼音:tiáo tiáo
风吹枝叶摇动的样子。《庄子。齐物论》:「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漢語大詞典》:调平(調平)
(1).调和;调配。《淮南子·泰族训》:“今夫祭者,屠割烹杀,剥狗烧豕,调平五味者,庖也。”
(2).平和,平正。南史·刘瓛传:“五音本在中土,故气韵调平。今既东南土气偏詖,故不能感动木石。” 王世贞 《曲藻》引 明 何元朗 曰:“然南歌或多与丝竹不协,岂所谓土气偏詖,鐘律不得调平者耶?”
《國語辭典》:长调(長調)  拼音:cháng diào
字数较多的词调。清朝毛先舒以九十一字以上者为长调。清。万树《词律。发凡》:「自草堂有小令、中调、长调之目,后人因之,但亦约略云尔。」
《漢語大詞典》:刁调(刁調)
(1).动摇貌。多形容草木。镜花缘第八八回:“眇孤蓬之振根兮,每刁调而难住。”
(2).形容风声。 清 梅曾亮 《陈石士先生文》:“波水四伏,山声刁调。”参见“ 刁刁 ”。
《國語辭典》:刁刁  拼音:diāo diāo
动摇的样子。多用以形容草木。《庄子。齐物论》:「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晋。郭象。注:「调调、刁刁,动摇貌也。」明。唐顺之 过清溪庄值主人不在诗:「翳翳孤村景,刁刁众木吟。」
《漢語大詞典》:调化(調化)
调和教化。 宋 强至 《代上何舍人状》:“载笔记言,方书万世之法;秉钧调化,犹鬱四海之瞻。”
分類:调和教化
《漢語大詞典》:调役(調役)
赋税和徭役。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南史·孝义传上·陈玄子:“ 建武 三年, 明帝 詔表门,蠲调役。” 宋 岳珂 《金陀粹编·行实编年六·遗事》:“所部兵二万餘人,守御者半,攻讨者半,东西调役,畧无乏事。”
分類:赋税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