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发纵(發縱)
亦作“ 发踪 ”。
(1).犹言指挥调度。 汉 王粲 《反金人赞》:“君子亮直,行不柔辟。友贱不耻,诲焉是益。我能发踪,彼用远迹。”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将帅如林须发踪,太平功业望 萧 张 。”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 王闿运 《丁锐义传》:“仰承发纵,遂统偏师,出击援贼,庶展微效。”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自然之力,既听命於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
(2).犹言显示迹象。隶释·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受天休命,积祉所钟。其在孩提,岐嶷发踪。”旧唐书·窦抗传:“及 杨玄感 作乱, 高祖 统兵 陇右 , 抗 言於 高祖 曰:‘ 玄感 抑为发踪耳! 李氏 有名图籙,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
(3).犹指使。 明 陈子龙 《妒妇赋》:“防闲密緻,恐有他遇。封识牕牖,发纵姥嫗。伺主出入,察主言语。”
《漢語大詞典》:分移
(1).调度部署。六韬·奇兵:“故曰……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
(2).犹分离。 清 梁章钜 浪迹续谈·宫僚雅集杯:“未几而宦辙分移。”
《國語辭典》:排调(排調)  拼音:pái diào
消遣、消磨。明。陆世廉《西台记》第四出:「逞干戈,何时了。铁心肠,空排调。」
《國語辭典》:调运(調運)  拼音:diào yùn
徵召、安排和运送。如:「从四方调运而来的补给品,解决了灾区的危难。」
分類:调度运输
《國語辭典》:节理(節理)  拼音:jié lǐ
1.节操、义行。汉。刘向《说苑。卷四。立节》:「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2.地质学名词。岩石因体积收缩或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多成群出现,相互平行或纵横交错,并无明显位移现象。通常依发生于岩石成岩前后,可分为原生节理与次生节理二种。
《漢語大詞典》:税调(税調)
谓放置调度。《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发言时直要停虅,税调处直如稳审。”
分類:放置调度
《國語辭典》:周转(周轉)  拼音:zhōu zhuǎn
资金的运转。《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库款支绌,朝不谋夕,如何周转得来呢?」也作「周转」。
《国语辞典》:活钱(活钱)  拼音:huó qián
可以运用调度的钱。《儒林外史》第二○回:「我在家里,日逐有几个活钱。我去之后,你日食从何而来?」
分类:运用调度
《国语辞典》:指挥部(指挥部)  拼音:zhǐ huī bù
负责发号施令,调度作业的管理部门。
《漢語大詞典》:调排(調排)
戏弄。 巴人 《查夜》:“茶房 阿四 抹着眼,想睡了。心里有点怪这警长多事。‘大家是 中国 人,这么调排人,干么?’”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二:“ 阿毛 真觉得苦,但她知道还另外有一个人也正像她一样在受人调排,她不禁又同情着那与她同命运的人。”
调度安排。《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一霎时调排已定,随请入座。”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当火车没有驶进月台之先,早已调排得十分周妥。”
《漢語大詞典》:区节(區節)
筹划,调度。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会同里 刘黄公 昊 请於廷,修 南岳庙 ,部推公能,檄入 川 採木,归督造庙,岿然帝制,崇丽冠五岳,所费不过五千金,皆公所区节也。”
分類:筹划调度
《漢語大詞典》:铨配(銓配)
权衡调度;统筹安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於复重,偏举则病於不周,此又銓配之未易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某袠某篇,付之此职;某传某志,归之彼官:此銓配之理也。”
《國語辭典》:指挥若定(指揮若定)  拼音:zhǐ huī ruò dìng
发令调度时,有条不紊,好像早有规划。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漢語大詞典》:指麾可定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后汉书·公孙瓒传:“我昔驱畔 胡 于塞表,扫黄巾于 孟津 ,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陈书·蔡景历传:“是时 高宗 鋭意 河 南,以为指麾可定。”亦作“ 指挥可定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某生长北方,闻 燕 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
《漢語大詞典》:指麾可定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后汉书·公孙瓒传:“我昔驱畔 胡 于塞表,扫黄巾于 孟津 ,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陈书·蔡景历传:“是时 高宗 鋭意 河 南,以为指麾可定。”亦作“ 指挥可定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某生长北方,闻 燕 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
《國語辭典》:尾大不掉  拼音:wěi dà bù diào
尾巴过大就不易摆动。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在上者难以驾驭。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后亦比喻事物因本末关系倒置,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八。国事类。陈友谅始末略》:「今乘尾大不掉之舟,损兵弊甲,迟迟与吾相持。」也作「末大不掉」、「尾大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