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调子(調子)  拼音:diào zi
1.音调。即音乐中表示所用音阶高低的程度,称为「调子」。如C大调、D大调等。《老残游记》第二回:「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
2.腔调。如:「他说话的调子好奇怪。」
3.说话时所持有的态度、语气。如:「他说话的调子相当温和。」
4.图画或摄影作品所表现的远近、浓淡、明暗等程度。
《国语辞典》:调子曰儿(调子曰儿)  拼音:diào zǐ yuē ér
引经据典,卖弄文词。用以比喻搬弄唇舌。《金瓶梅》第三二回:「你这小淫妇,道你调子曰儿骂我!我没的说,只是一味白鬼,把你妈那裤带子也扯断了。」也作「吊子曰儿」。
《国语辞典》:慢调子(慢调子)  拼音:màn diào zi
形容做事迟缓。如:「这个人是个慢调子,别等他!」
分类:做事迟缓
《漢語大詞典》:定调子(定調子)
确定乐曲的调子。今多用以比喻在开会、开展某种活动、进行某项工作等之前,事先下结论,确定其基本方向。
《漢語大詞典》:老调子(老調子)
同“ 老调 ”。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才子+流氓的小说,但也渐渐的衰退了。那原因,我想,一则因为总是这一套老调子--妓女要钱,嫖客用手段,原不会写不完的,二则因为所用的是 苏 白……除了老 上海 和 江 浙 的人们之外,谁也看不懂。”
《國語辭典》:腔调(腔調)  拼音:qiāng diào
1.乐曲的声律。《儒林外史》第六回:「一个吹箫,一个打鼓,在厅上滴滴打打的,总不成个腔调。」
2.说话的声音和语调。《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偶然一次睡迟了些,就装出这腔调来。」
《國語辭典》:调头(調頭)  拼音:diào tou
语气、口气。如:「听他说话的调头,想必对这事的处理已有了底。」
分類:语气调子
《國語辭典》:语调(語調)  拼音:yǔ diào
1.说话时轻重、缓急、长短的声调。
2.作者表达其旨意时所持的态度与腔调,有时与主要人物观念一致,有时保持距离以作批判。
《國語辭典》:曲调(曲調)  拼音:qǔ diào
有组织进行的乐音。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國語辭典》:歌调(歌調)  拼音:gē diào
歌曲的调子。如:「夜深人静时,忽然传来一阵哀怨的歌调,使人为之心酸。」
分類:歌曲调子
《漢語大詞典》:揭调(揭調)
高亢的调子。 唐 高骈 《赠歌者》诗之二:“公子邀欢月满楼,佳人揭调唱《伊州》。”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美人唱,揭调是《甘州》。”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揭调:“乐府家谓揭调者,高调也。”
揭短调唆。《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那 薛姑子 和 王姑子 两个,在印经处争分钱不平,又使性儿彼此互相揭调。”
《漢語大詞典》:调下(調下)
(1).谓调子低沉。 汉 刘向 说苑·尊贤:“ 应侯 与 贾午子 坐,闻其鼓琴之声。 应侯 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 贾午子 曰:‘夫张急调下,故使之悲耳!’”
(2).格调之中。 唐 王勃 《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 子云 笔札,拥鸞凤於行间; 孙楚 文词,列宫商於调下。”
《漢語大詞典》:高徽
急促的调子。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 牙 旷 高徽, 义渠 哀激。” 吕延济 注:“ 牙 , 伯牙 ,善鼓琴; 旷 , 师旷 ,乐官也。徽,调也。”《文选·陆机〈拟古诗·拟东城一何高〉》:“长歌赴促节,哀响逐高徽。” 李周翰 注:“调急曰高,言歌之哀响逐琴调而急也。”
分類:急促调子
《漢語大詞典》:腔板
(1).乐曲的调子和节拍。 清 李渔 《闲情偶记·演习·选剧》:“故开手学戏,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从《琵琶》《荆釵》《幽闺》《寻亲》等曲唱起,盖腔板之正,未有正於此者。”
(2).引申为花招。《天雨花》第二一回:“ 老左 忒会多腔板,既已知之快説明。”
《國語辭典》:快板  拼音:kuài bǎn
一种曲艺。表演者通常自击竹板和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基本用七字句,押韵,或间以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