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读取(读取)  拼音:dú qǔ
由电脑的输入单元,如磁碟、磁带取得资讯,放入记忆体或暂存器的动作。如:「唯读记忆体只能读取而不能写入资料。」
《韵府拾遗 沁韵》:读谶(读谶)
东观汉记:光武避正殿读谶,坐庑下,浅露中风苦咳也。
《漢語大詞典》:授读(授讀)
(1).授予学业,教读。《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二·帝师王佐鬼使神差》:“凡词臣奉旨在 弘德殿 毓庆宫 授读者曰帝师。”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三幕:“臣奉太后之命,每日进宫为皇上授读。”
(2).承受学业。授,通“ 受 ”。 清 吴敏树 《业师两先生传》:“先生竟世为童蒙师。自吾诸叔父诸长兄幼时,皆从授读。”
《漢語大詞典》:省读(省讀)
犹阅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南方以 晋 家渡 江 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故不见也。”隋书·长孙览传:“ 武帝 在藩,与 览 亲善,及即位,弥加礼焉,超拜车骑大将军,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北史·李德林传:“ 隋文 省读讫,明旦谓 德林 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
分類:阅读
《漢語大詞典》:属读(屬讀)
连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太常遣 错 受尚书 伏生 所” 唐 张守节 正义:“ 卫宏 詔定古文尚书序云:‘徵之,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 鼂错 往读之。年九十餘,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 错 。 齐 人语多与 潁川 异, 错 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畧以其意属读而已也。’” 清 汪继培 《〈潜夫论〉序》:“以意属读,得其端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第录其文之完具可读者,其断缺不可属读者不复入焉。”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飞雪崖》:“善男善女们的捐款题名把岩石剜去了一大半,遂使全文不能属读。”
《國語辭典》:精读(精讀)  拼音:jīng dú
仔细地研究阅读,对语句及章节的内容与意涵深入理解。如:「这段文章是重点,须精读熟记。」
《韵府拾遗 纸韵》:读诔(读诔)
周礼:遗之日读诔。注:遗谓葬。
《漢語大詞典》:玩读(玩讀)
玩味诵习。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时有 高岱 者……﹝ 策 ﹞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
分類:玩味诵习
《骈字类编》:两读(两读)
诗:卜云其吉。传:建国必卜之,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疏:郑志:张逸问:传曰:山川能说,何谓荅?曰:两读。或云说者,说其形势。或云述者,述其古事。则郑为两读,以义俱通故也。
又郑氏笺疏,马融为周礼书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國語辭典》:训读(訓讀)  拼音:xùn dú
日文借用的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类发音。音读渊源于古汉语,训读则是日语语词的本音。所以训读时仅借汉字的形和义,不采汉语的音。如「山」字,日文的音读为san,训读为yama。
《骈字类编》:幽读(幽读)
苏轼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 慈星付宝偈,神侣得幽读。
《漢語大詞典》:走读(走讀)
学生只在私塾或学校上课,而不住宿。 清 秋瑾 《精卫石》第六回:“其时诸女皆进学校,因人多,校中不便畅叙,故另租一室,日常走读。”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三味书屋》:“第二种为私塾,设在先生家里,招集学生前往走读。”
《國語辭典》:攻读(攻讀)  拼音:gōng dú
致力读书、钻研某种学问。如:「他在攻读博士学位。」
《漢語大詞典》:错读
由于某些指明的或暗含的标准的变化,发音的方式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例如:推测他大概会把“February”之错读为“Febuary”的习惯带到坟墓中去。
《国语辞典》:速读(速读)  拼音:sù dú
一种增加阅读速度和阅读量的阅读方法。训练阅读者将平常阅读时,逐字阅读或口中、心中逐字默念的习惯,改变为由眼睛看到的文字,立即反映到脑中,直接了解文意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