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白衣士
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唐 韦应物 《云阳馆怀谷口》诗:“念昔白衣士,结庐在 石门 。”参见“ 白衣 ”。
《國語辭典》:白衣  拼音:bái yī
1.白色的衣服。《礼记。月令》:「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2.古时未做官的人穿著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公孙弘。太史公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也作「白民」、「白丁」、「白身」。
3.古童仆穿著白衣,故称僮仆为「白衣人」。《汉书。卷七二。龚胜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唐。颜师古。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4.佛教称呼在家的世俗之人为「白衣」。《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漢語大詞典》:科目儒
指追求科举功名的读书人。 元 刘埙 《补史十忠诗·丞相都督信国公文公》:“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國語辭典》:斯文人  拼音:sī wén rén
1.举止文雅的人。如:「班长是个斯文人,会动粗一定有特殊原因。」
2.士人、读书人。《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有五六十岁,头上也戴的是方巾,穿的件茧䌷直裰,像个斯文人。」
《漢語大詞典》:黉门客(黌門客)
秀才;读书人。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榜下》:“黄门旧是黌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 徐朔方 校注:“黌门客,指生员。”
《國語辭典》:白衣卿相  拼音:bái yī qīng xiàng
虽无功名在身,地位却与卿相无别的人。《喻世明言。卷一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这一位是白衣卿相。是我的故交朋友。把体面相见咱。」
《國語辭典》:白衣秀士  拼音:bái yī xiù shì
古称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水浒传》第一一回:「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
《國語辭典》:穷酸饿醋(窮酸餓醋)  拼音:qióng suān è cù
对迂腐穷书生的讥称。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饿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水浒传》第三三回:「近日除将这个穷酸饿醋来做个正知寨,这厮又是文官,又没本事。」
《國語辭典》:学士(學士)  拼音:xué shì
1.读书人或研习学问的人。《庄子。盗蹠》:「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倖于封侯富贵者也。」《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
2.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3.大学授予的学位之一。依学位授予法之规定,大学授予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國語辭典》:相公  拼音:xiàng gōng
原为对宰相的尊称。《文选。王粲。从军诗五首之一》:「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后用来泛指官吏。《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岂意事乖己,永怀恋故国。相公实勤王,信能定蝥贼。」《水浒传》第二二回:「今早宋江出去走了一遭,回来把我女儿杀了。老身结扭到县前。这唐二又把宋江打夺了去。告相公做主。」
《國語辭典》:相公  拼音:xiàng gong
1.旧时妇女对丈夫的敬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只此也要得一半价钱,极是便宜的。但我家相公不在,一时凑不出许多来,怎么处?」
2.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他是江湖名士,称他柳相公才是。」《儒林外史》第二回:「顾老相公家请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进。」
3.年轻俊美的男演员或男性性工作者。《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们当著这班人,敢则不敢提小旦两个字,都称相公。」
《國語辭典》:相公堂子  拼音:xiàng gong táng zi
古时男性性工作者的住所。《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贾大少爷是懂得相公堂子规矩的,此时倚酒三分醉,竟握住了奎官的手,拿自己的手指头在奎官手心里一连搯了两下。」《九尾龟》第一一七回:「无论再是什么王侯大老,别人轻易见都见他不著的,只要看了这些相公,就说也有笑也有,好像是自己的同胞弟兄一般,成日成夜的,都在相公堂子混搅。」
分類:寓所
《國語辭典》:儒者  拼音:rú zhě
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读书人。《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林外史》第一回:「今得见先生儒者气像,不觉功利之见顿消。」
《國語辭典》:儒林  拼音:rú lín
1.学界。《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遂使儒林之群,幽隐而不显。」
2.儒家的著作。三国魏。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于万机,探幽洞深;复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3.学官。《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朱文济传》:「自卖以葬母,太守谢泺命为儒林,不就。」
《國語辭典》:士民  拼音:shì mín
1.人民、百姓。《战国策。秦策一》:「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2.读书人或学习道艺的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漢語大詞典》:寒生
贫苦的读书人。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某 江 南一寒生,遭际真主。适主上以巨觥敌饮,仅至无算,抵掌语笑,如僚友之无间。” 宋 陆游 《与本路郡守启》:“某潦倒寒生,沉迷薄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予一介寒生,终身落魄。”
《國語辭典》:士气(士氣)  拼音:shì qì
军队的战斗意志。《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亦泛指一般群众比赛、工作时的精神。如:「自从老闆加薪后,员工士气大振,工作绩效大幅提升。」
《國語辭典》:秀才  拼音:xiù cái
1.美才,才德俊秀之士。《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贾谊》:「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2.科举时代科目之称。始于汉,后避光武讳改称茂才,唐与明经、进士并设科目,宋则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专称入县学的生员。
3.书生的通称。如:「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