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倒植
(1).倒;倒置。谓将事物的首尾、上下、顺序、性质、是非、地位等颠倒过来,与正常情况相反。《庄子·外物》:“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植之势也。”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古者,尊中国贱夷狄,真若首足。二 汉 虽议和亲,然礼亦不至均。今若是,是与之抗立,首足并处,失孰甚焉。臣恐久之,非但并处,又病倒植,顾其国号 契丹 足矣。”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若隐忍不言,将使忠邪混淆,是非倒植,卒致国是不定,政本动摇,非细故也。”
(2).倒装,修辞方法之一。有意识地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 章炳麟 《文学说例》:“倒植者,若《书·禹贡》言‘祇臺德先’……即‘先祇臺德’也。”
(2).倒装,修辞方法之一。有意识地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 章炳麟 《文学说例》:“倒植者,若《书·禹贡》言‘祇臺德先’……即‘先祇臺德’也。”
《漢語大詞典》:造语(造語)
(1).说无根据的话。《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 文 武 。”亦指无根据的话。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一书》:“ 欧公 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请相度示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癸卯妖书》:“……復借改易东朝为名,而指 朱次揆 姓名以实之,其立意甚毒,造语甚巧。”
(2).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偶同》:“其用事造语,若出一辙,而不以为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谓此段文字,不甚类 晋 宋 间人,絶似 唐 柳子厚 、 刘梦得 、 孙樵 辈造语。”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四》:“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
(2).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偶同》:“其用事造语,若出一辙,而不以为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谓此段文字,不甚类 晋 宋 间人,絶似 唐 柳子厚 、 刘梦得 、 孙樵 辈造语。”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四》:“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
《漢語大詞典》:修词(修詞)
(1).修饰词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有文,性好学修词,应进士举及第。”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三 唐 尚藻绘,故博之名在 王 、 杨 、 杜 、 韩 诸子,然修词之意胜矣。”《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时先生教他做文字,却就知布局练格,琢句修词。” 清 黄宗羲 《庚戌集自序》:“若以修词为起衰,盍思 昌黎 以上之八代,除俳偶之文之外,词何尝不修?”
(2).指作文。《明诗纪事戊籤·黄佐》引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 才伯 髫齔以奇雋名,及入翰苑,博综今古,修词掞藻,争雄艺苑。” 刘师培 《文说》序:“幽居多暇,撰《文説》一书,篇章分析,隐法《雕龙》,庶修词士,得所取资。”
(3).指文辞。
(2).指作文。《明诗纪事戊籤·黄佐》引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 才伯 髫齔以奇雋名,及入翰苑,博综今古,修词掞藻,争雄艺苑。” 刘师培 《文说》序:“幽居多暇,撰《文説》一书,篇章分析,隐法《雕龙》,庶修词士,得所取资。”
(3).指文辞。
《漢語大詞典》:对文(對文)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國語辭典》:对仗(對仗) 拼音:duì zhàng
1.对著仪仗。唐时正殿设有仪仗,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弹劾百官都是对著仪仗上奏。《旧唐书。卷九二。列传。萧至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七。玄宗开元五年》:「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
2.诗文中句子的对偶。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句自为对偶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你看这四首诗,鍊字鍊句及那对仗,看著虽像是小品,然而非真正作手作不出来。」
2.诗文中句子的对偶。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句自为对偶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你看这四首诗,鍊字鍊句及那对仗,看著虽像是小品,然而非真正作手作不出来。」
《漢語大詞典》:连绝(連絶)
(1).断续。《文选·王褒〈洞箫赋〉》:“哮呷呟唤,躋躓连絶,淈殄沌兮。” 李善 注:“言其声之大,哮呷呟唤,或躋或躓,时连时絶,淈然相乱,殄沌不分也。”
(2).指作文。连,连词句成篇。绝,据文意加圈点以断句。《南史·文学传·吴迈远》:“ 吴迈远 者,好为篇章, 宋明帝 闻而召之。及见曰:‘此人连絶之外,无所復有。’”
(2).指作文。连,连词句成篇。绝,据文意加圈点以断句。《南史·文学传·吴迈远》:“ 吴迈远 者,好为篇章, 宋明帝 闻而召之。及见曰:‘此人连絶之外,无所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