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民狱(民獄)
民间诉讼案件。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剂禁民狱。” 郑玄 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逸周书·本典:“与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狱者,义也。”
《漢語大詞典》:过案(過案)
犹过堂。旧时诉讼当事人到公堂上受审问。《敦煌变文集·燕子赋》:“明日早起过案,必是更着一顿,杖十已过关天,去死不过半寸。”
《漢語大詞典》:丰明(豐明)
(1).易·丰:“明以动,故丰。” 孔颖达 疏:“动而不明,未能光大;资明以动,乃能致丰。”后以“丰明”谓王者之德如中天之日,运行不息,光照天下。 汉 刘向 说苑·敬慎:“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
(2).易·丰:“《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孔颖达 疏:“君子法象天威,而用刑罚,亦当文明以动,折狱断决也。”因以“丰明”谓象法雷电之威明,以断决诉讼案件。 唐 陈子昂 《临卭县令封君遗爱碑》:“补 许州 司法参军。 许 惟旧国, 陈 实多巫,君子丰明,利用乎狱,载以课最,累加秩焉。”
《漢語大詞典》:讼氓(訟氓)
诉讼之民。 宋 陆游 《秋怀》诗:“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牘围坐高于城。”
分類:诉讼
《漢語大詞典》:讼矢(訟矢)
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於朝,然后听之。” 郑玄 注:“使讼者两至。既两至,使入束矢,乃治之也。不至,不入束矢,则是自服不直者也。”后以“讼矢”指诉讼。 宋 宋祁 《提刑使者还嘉州》诗:“讼矢久已閒,农坻矧就绪,岁晏亟言旋,无为负延佇。”
分類:诉讼
《漢語大詞典》:讼源(訟源)
造成诉讼案件的根源。易·讼“讼不可成也” 唐 孔颖达 疏:“若能谦虚退让,与物不竞,即此是闭塞讼之根源,使讼不至也;今不能如此,是不闭塞讼源,使讼得至也。”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弭讼》:“如此则讼源可清,而民间浇薄之俗庶几乎復归於厚矣。”
《漢語大詞典》:氓讼(甿訟)
百姓的诉讼案件。 唐 韦应物 《新理西斋》诗:“方将甿讼理,久翳西斋居。”
《國語辭典》:息词(息詞)  拼音:xí cí
同意和解,撤回诉讼的申请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生就讨过笔砚,写了息词,同著原告、被告、中證一干人进府里来。」
《漢語大詞典》:状牒(狀牒)
(1).呈报的公文。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贞元 中,度支欲斫取两京道中槐树造车,更栽小树。先符牒 渭南 县尉 张造 。 造 批其牒曰:‘……近奉文牒,令伐官槐……运斧操斤,情所未忍。’付司具状牒上度支使,仍具奏闻。遂罢。”
(2).诉讼的呈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有司稍按治,輒劫持之曰:‘某官乃 元祐 奸党, 苏 某亲旧,故观望害我。’公形状牒。”
《国语辞典》:堂判  拼音:táng pàn
旧时府县官吏的判决诉讼。
《國語辭典》:牒状(牒狀)  拼音:dié zhuàng
诉讼文书。《魏书。卷四一。源贺传》:「究其牒状,周列云己萧衍黄门侍郎。」
《國語辭典》:反诉(反訴)  拼音:fǎn sù
在同一诉讼中,被告向法院对原告提出的诉讼。
《漢語大詞典》:讦讼(訐訟)
控告诉讼。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 洛 苑副使知 青涧城 , 种世衡 为属吏 李戎 以擅用官物诸不法事訐讼,按验有状。”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葬地蛇盘兔:“昧者至争地盗葬,訐讼连年,惑哉!” 清 林则徐 《劝谕捐赈告示》:“乃近闻 江震 两邑,业田甚多之户,相率阻捐,劝导者目以勒派之名,訐讼者酬其慳吝之计。”
《漢語大詞典》:构讼(搆訟)
(1).造成诉讼。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奸诘》:“定是你巧语花言,説来説去,致令搆讼了。” 清 姚鼐 《张逸园家传》:“始有地数百顷,卖之民矣。久而地值数倍, 达祖 以故值取赎搆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
(2).犹争论。 清 曾国藩《致刘孟容书》:“於 汉 宋 二家搆讼之端,皆不能左袒。”
《漢語大詞典》:速狱(速獄)
招致诉讼。语出诗·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高亨 注:“速,招致。狱,诉讼。” 清 褚廷璋 《书学署批详存稿后》诗:“怀刑君子素,速狱慎雀鼠。”
分類:招致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