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民词(民詞)
谓百姓的诉状。评剧《秦香莲》第三场:“老夫当朝首相,不理民词。”
《漢語大詞典》:讼缿(訟缿)
受纳诉状之器。语本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宋 王安石 《上泉州毕少卿启》:“仅审履和嘉月,静事雄堂,讼缿昼清,道环天粹。”
分類:诉状
《漢語大詞典》:写状(寫狀)
(1).描摹形状。 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坟墓写状以孤出,哭泣含声而相召。”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雕金范玉,图容写状,灵仪炫日,宝刹凌云。”
(2).撰写诉状。
《國語辭典》:批语(批語)  拼音:pī yǔ
1.批示公文的言词。《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挂号》:「每期准过呈状,付经管挂号,将殊语、原告被證姓名,批语、承行差役姓名,填写后列前件,以便登填如何归结。」
2.对于文章的评语。《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所以我有一个小儿,而今且不教他学医,从先生读著书,做了文章,就拿来给杜少爷看。少爷往常赏个批语,晚生也拿了家去读熟了,学些文理。」
《漢語大詞典》:讼筒(訟筩)
受纳诉状之竹筒。 宋 王圭 《送人东归》诗:“绕閤云山吟有助,高谈终日讼筩稀。”参见“ 讼缿 ”。
分類:诉状竹筒
《漢語大詞典》:讼缿(訟缿)
受纳诉状之器。语本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宋 王安石 《上泉州毕少卿启》:“仅审履和嘉月,静事雄堂,讼缿昼清,道环天粹。”
分類:诉状
《漢語大詞典》:过状(過狀)
递交文状、诉状。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张长史》:“ 张长史 释褐为 苏州 常熟 尉……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復至。” 宋 欧阳修 《乞再定夺减放应役人数》:“近累据减放公人等过状,却乞收叙。” 蒋礼鸿 曰:“过状是送进文状。”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过》
《国语辞典》:状师(状师)  拼音:zhuàng shī
古代称替人作诉状的人,犹今日的律师。
《漢語大詞典》:具造
《书·吕刑》:“两造具备”。 孔 传:“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辟。”后谓备办诉状为“具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向杲:“ 晟 不服,﹝ 庄公子 ﹞遂嗾从人折箠笞之,垂毙,乃去。 杲 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
分類:备办诉状
《國語辭典》:原状(原狀)  拼音:yuán zhuàng
本来的形状、状态。如:「恢复原状」。
《漢語大詞典》:讼辞(訟辭)
诉状,状词。旧唐书·王求礼传:“ 钦望 作色拒之,乃奏曰:‘ 秦 汉 皆有税算以赡军, 求礼 不识大体,妄有讼辞。’”新唐书·太宗纪:“敕中书令、侍中朝堂受讼辞,有陈事者悉上封。”
分類:诉状状词
《国语辞典》:补词(补词)  拼音:bǔ cí
1.古代官衙里告状人未具诉状,案子既已接受,应补状词,以为审问依据。《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县出门,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词来,当下补了词,出差拘齐了人,挂牌,第三日午堂听审。」
2.在叙事句中,除主要的文法成分外,其馀与述词有关的人、物、时、地等,用来达成补充作用的词,皆称为「补词」,有受事、关切、交与、凭藉、处所、时间、原因、目的多种补词。也称为「补语」。
3.补足主述语意思的词。如「好得很」。「很」即为「好」的补词。也称为「补语」。
《漢語大詞典》:黄状(黄狀)
用黄纸书写的诉状。闽剧《炼印》第五场:“你我出京门时候,遇见两个妇道人家,一个是 文溪明 的母亲,一个是 杨振达 的老婆,肩背黄状,口口声声讲是被 萧太师 诬陷,被判处斩。”
《漢語大詞典》:单款(單款)
亦作“ 单欵 ”。 匿名诉状。 清 边大绶 《虎口馀生记》:“遂捏造单款,极力倾陷。”款,一本作“ 欵 ”。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宋司理厚德》:“訐讼奸民,竞砌单欵,以害良懦。”
分類:匿名诉状
《漢語大詞典》:两牍(兩牘)
指原告之诉状和被告之答辩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立状式》:“两牘当前,殊难黑白。”
《漢語大詞典》:拦告(攔告)
谓撤回诉状。《元典章·刑部六·杂例》:“原告人自愿拦告休和。”
分類:撤回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