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府拾遗 职韵》:惯识(惯识)
梁元帝启曾游澧浦惯识九衢
《漢語大詞典》:心识(心識)
(1).心志。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3).心智。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4).神志。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6).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2).才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3).心智。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4).神志。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6).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國語辭典》:题识(題識) 拼音:tí zhì
1.题写以做标志。《三国志。卷一三。魏书。华歆传》:「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
2.书、画等美术作品上的署名或题款。如:「这幅山水画的左上方有名家的题识。」
2.书、画等美术作品上的署名或题款。如:「这幅山水画的左上方有名家的题识。」
《漢語大詞典》:识拔(識拔)
赏识并提拔。《三国志·魏志·崔林传》“子 述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畅 《晋诸公赞》:“初, 林 识拔同郡 王经 於民伍之中,卒为名士,世以此称之。” 宋 王安石 《已除观使乞免使相札子》:“且臣蒙陛下识拔,序之羣臣之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巡抚折藩司之焰》:“ 昆明 何根云 制军( 何桂清 )总督 两江 , 王壮愍公 ( 王有龄 )素为所识拔,以一盐大使,不数年间荐擢至 江苏 布政使。”
《漢語大詞典》:明识(明識)
(1).透彻了解。《孔丛子·陈士义》:“非信义君子明识穷达,则不可。”
(2).高明的见识。《晋书·荀勖传》:“又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举世伏其明识。” 宋 曾巩 《移沧洲过阙上殿札子》:“﹝ 英宗 ﹞虽早遗天下,成功盛烈,未及宣究,而明识大略,足以克配前人之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一·羲之子昂》:“余尝观 羲之 諫 殷浩 北伐书,喜其事理通畅,深中当时之弊;劝其辑和朝廷,又见明识远略。”
(3).明理,有见识。《南史·刘穆之传》:“其妻 江嗣 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母 成国太夫人 程氏 ,亦好读书,明识过人,志节凛然。”
(2).高明的见识。《晋书·荀勖传》:“又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举世伏其明识。” 宋 曾巩 《移沧洲过阙上殿札子》:“﹝ 英宗 ﹞虽早遗天下,成功盛烈,未及宣究,而明识大略,足以克配前人之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一·羲之子昂》:“余尝观 羲之 諫 殷浩 北伐书,喜其事理通畅,深中当时之弊;劝其辑和朝廷,又见明识远略。”
(3).明理,有见识。《南史·刘穆之传》:“其妻 江嗣 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母 成国太夫人 程氏 ,亦好读书,明识过人,志节凛然。”
《漢語大詞典》:遥识(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