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节略(節略)  拼音:jié lüè
1.纲要、摘要。如:「这是演讲稿的节略,你不妨参考看看。」
2.简要、简略。如:「由于时间有限,他向大家节略陈述了事实一遍。」
3.一种外交文书。用书面略述事情的大要,其重要性次于照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因在袖里拿出一个节略来递与杜少卿,叫家人把那两封银子交与杜老爷家人带去。」
《國語辭典》:證明  拼音:zhèng míng
引證确实。《晋书。卷五○。曹志传》:「父子證明,足以为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你道这女儿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债,一生證明讨命,可不利害么?」
《國語辭典》:实据(實據)  拼音:shí jù
确实的證据。如:「真凭实据」。《红楼梦》第四九回:「你信云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
《漢語大詞典》:凭说(憑説)
辩白的证据。《宣和遗事》前集:“女子领了圣旨,口占一词道:……误到 玉皇 金殿砌,赐酒金杯满设。量窄从来,红凝粉面,尊见无凭説。假王金盏,免公婆责罚臣妾。”
分類:辩白证据
《國語辭典》:铁案(鐵案)  拼音:tiě àn
喻證据确凿、不能改变的案件。《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此案情形,据卑职看来,已成铁案,决无疑义。」
《漢語大詞典》:明证(明証)
亦作“ 明証 ”。亦作“ 明正 ”。
(1).明确的证据。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朱子语类卷四三:“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商 朝有军队与监狱,甲骨文已有明证。”
(2).证人;作证。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哥哥,则今日请我友人 李社长 为明証,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相公随即差人捉 刘天祥 并晚婆婆来,就带合同,一併赴官。又拘 李社长 明正。”
《漢語大詞典》:疑罪
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后汉书·鲁恭传》:“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復讞正。”《魏书·刑罚志》:“ 汉武 时,始启 河 右四郡,议诸疑罪而謫徙之。” 唐 虞世南 《赋得慎罚》:“政宽思济猛,疑罪必从轻。”
《漢語大詞典》:中据(中據)
指证人、证据。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受私桥:“﹝两人﹞互相争詈,观者如堵。问 张 ,则言 李 无良;问 李 ,则言 张 冒骗。两无中据,难定曲直。”
分類:证人证据
《漢語大詞典》:取证(取證)
求取证据。 晋 杨乂 《刑礼论》:“盖刑礼之本,经纬阴阳,拟则乾坤……或者取证於春秋,有意乎寻本以综末。”《小说选刊》1981年第8期:“至于 朱江川 的第二条罪状,必须到 广州 找他姑姑和当地公安局,还涉及他国外的亲属,根本无法取证。”
分類:求取证据
《國語辭典》:信据(信據)  拼音:xìn jù
1.确实可信的證据。如:「白纸黑字就是最好的信据。」
2.相信,作为證据。《聊斋志异。卷一一。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國語辭典》:證人  拼音:zhèng rén
1.为人作證的人。也称为「保见人」。
2.法律上指当事人以外,对审判或检察机关陈述自己的经验或其所亲见、亲闻事实的第三人。
《國語辭典》:引證  拼音:yǐn zhèng
援引事实、法条或别人的言论做为根据。《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每博议引證,先儒罕有其例。」
《國語辭典》:验左(驗左)  拼音:yàn zuǒ
證据。《新唐书。卷一四五。窦参传》:「宣武刘士宁饷参绢五千,湖南观察使李巽故与参隙,以状闻,又中人为之验左,帝大怒,以为外交戎臣,欲杀参。」
《漢語大詞典》:成证(成證)
现成的证据。 章炳麟 《排满平议》:“今以歷史成证言之, 苗 族之来先於 汉 族,非有符验可寻也; 汉 族之来先於 苗 族,则犹有可质成者。”
分類:现成证据
《漢語大詞典》:事证(事證)
物证,证据。宋书·蔡兴宗传:“带授 兴宗 手跡数纸,文翰炳然,事证明白,不假覈辨。”
分類:物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