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讼端(訟端)
诉讼之事端。 宋 吕陶 《奏乞放坊场欠钱状》:“或虚指债负,妄起讼端,横赖论索。”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约束》:“诸吏曹勿使纵游民间,纳交富室,以泄官事,以来讼端,以啟倖门也。”镜花缘第十二回:“细访贵乡兴讼之由,始知其端不一:或因口角不睦,不能容忍;或因财产较量,以致相争。偶因一时尚气,鸣之於官,讼端既起,彼此控告无休。”
分類:诉讼事端
《漢語大詞典》:讼缿(訟缿)
受纳诉状之器。语本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宋 王安石 《上泉州毕少卿启》:“仅审履和嘉月,静事雄堂,讼缿昼清,道环天粹。”
分類:诉状
《國語辭典》:讼事(訟事)  拼音:sòng shì
诉讼案件。也称为「讼案」。
《漢語大詞典》:理讼(理訟)
审理诉讼。后汉书·百官志五:“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禁姦罚恶,理讼平贼。”魏书·世祖太武纪上:“平政理讼,公卿之所司存。”
《漢語大詞典》:冤讼(冤訟)
(1).谓为他人申诉冤枉。汉书·王莽传上:“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 莽 者以百数。” 颜师古 注:“言其合管朝政,不当就国也。”
(2).冤屈的案件诉讼。《宋书·袁粲传》:“尚书令可与执法以下,就讯众狱,使冤讼洗遂,困弊昭苏。”
《漢語大詞典》:辨讼(辨訟)
(1).辩论,争论。辨,通“ 辩 ”。荀子·正名:“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参见“ 辩讼 ”。
(2).争讼,诉讼。辨,通“ 辩 ”。 宋 曾巩 《刑部尚书制》:“尔尚体朕之心,折民以恕,使辨讼自息,而王政寖明,可不勉歟!”
《漢語大詞典》:辩讼(辯訟)
(1).辩论,争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一本作“ 辨讼 ”。汉书·龚胜传:“疾言辩讼,媠慢亡状,皆不敬。”
(2).判决诉讼案件。南史·何敬容传:“出为 吴郡 太守,为政勤卹人隐,辩讼如神,视事四年,政为天下第一。”
《国语辞典》:成讼(成讼)  拼音:chéng sòng
双方争执,寻求诉讼。也作「成词」。
《國語辭典》:诤讼(諍訟)  拼音:zhēng sòng
争辩诉讼。《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也作「争讼」。
分類:争论
《漢語大詞典》:讼牍(訟牘)
诉状。 宋 赵抃 《次韵程给事见寄》:“讼牘自怜无日暇,诗筒翻喜入秋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以故观其讼牘,虽 皋陶 亦必裂眦;讯其口供,即 龙图 为之发笑。”
分類:诉状
《國語辭典》:讼师(訟師)  拼音:sòng shī
旧时代写状子,助人争讼的人。今称律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打点告状,替他要人去。一面来与个讼师商量告状。」《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词讼》:「被告抄状入手,乃请刀笔讼师,又照原词,多方破调。」
《國語辭典》:讼言(訟言)  拼音:sòng yán
公开明白的说。《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也作「诵言」。
《漢語大詞典》:讼阁(訟閣)
指衙门,官署。 唐 钱起 《送张中丞赴桂州》诗:“夙仰敦诗礼,尝闻偃甲兵。戍楼云外静,讼阁竹间清。” 宋 宋祁 《汉州房公湖》诗:“丞相于藩日,疏湖讼阁西。” 清 方文 《从兄浣叟令昌化又摄临安将迁馀杭赋此赠之》诗:“鸣琴讼阁水潺潺,便摄隣封亦自閒。”
分類:衙门官署
《漢語大詞典》:辩讼(辯訟)
(1).辩论,争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一本作“ 辨讼 ”。汉书·龚胜传:“疾言辩讼,媠慢亡状,皆不敬。”
(2).判决诉讼案件。南史·何敬容传:“出为 吴郡 太守,为政勤卹人隐,辩讼如神,视事四年,政为天下第一。”
《國語辭典》:辞讼(辭訟)  拼音:cí sòng
诉讼。《周礼。地官。小司徒》:「听其辞讼,施其赏罚。」《汉书。卷六。武帝纪》:「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也作「词讼」。
《漢語大詞典》:讼棠(訟棠)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 所茇。” 郑玄 笺:“ 召伯 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説其化,思其人,敬其树。”遂以“讼棠”指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 宋 洪适 《贺方镇江启》:“讼棠可款,曾无步武之遥;荫樾焉依,更借齿牙之助。”
分類:人民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