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9,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道论
毋论
论都
论策
鲠论
先论
新论
笔论
论万
夜论
齐物论
论衡
廷论
雅论
数论
《漢語大詞典》:道论(道論)
道家的理论。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学天官於 唐都 ,受於 杨何 ,习道论於 黄子 。”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一:“委讲輟道论,改服康世屯。” 唐 李白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诗:“ 王子 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张舜徽 《〈周秦道论发微〉叙录》:“‘道论’二字,可说是‘道家理论’的简称。它的具体内容,便是‘人君南面之术’。”
分類:道家理论
《漢語大詞典》:毋论(毋論)
无论。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贯道堂文集〉后:“毋论所证古音确否,试问 高帝 讳‘邦’称‘国’,岂‘邦’‘国’古音同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毋论何人所有马匹,俱牵与能人骑坐。”清史稿·刑法志二:“流,遣毋论发配与否,俱应工作。”
分類:无论结果
《分类字锦》:论都(论都)
后汉书杜笃传伏作书一篇名曰论都谨并封奏
分类:都邑
《漢語大詞典》:论策(論策)
犹策论。 宋 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翥:“昔忝知举,祕监赋重叠用韵,以论策佳,輒为改之,擢寘高第。” 明 归有光 《三途并用议》:“今进士之与科贡,皆出学校,皆用试经义论策。”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纪事》:“ 宋 朝试士以论策,此外各有明经、韜鈐、宏辞、茂才等科。”
《漢語大詞典》:鲠论(鯁論)
(1).刚直的言论。宋史·范纯仁传:“庶几鯁论嘉谋,日闻忠告。”
(2).刚直地发表言论。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九:“予观 颜平原 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鯁论,天威不能屈。”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下》:“公( 陆宣公 )处昏邪臣间,直言鯁论,未尝有所屈。”
《漢語大詞典》:先论(先論)
先前的建议。史记·乐毅列传:“ 吴王 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 子胥 而不悔。”
分類:先前建议
《国语辞典》:新论(新论)  拼音:xīn lùn
书名。汉桓谭撰,二十九篇,主在言当世政治。早亡佚。今桓子新论是根据清朝严可均全后汉文的辑本辑成的。
《國語辭典》:笔论(筆論)  拼音:bǐ lùn
1.以文字发表议论。汉。王充《论衡。超奇》:「安危之际,文人不与,无能建功之验,徒能笔论之效也。」
2.文章名。东汉蔡邕撰,收入宋代陈思《书苑菁华》,为中国书论史重要著作。论述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与书家创作应有的精神状态。
《高级汉语词典》:论万
成千上万
《骈字类编》:夜论(夜论)
唐书宇文士及传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
《國語辭典》:齐物论(齊物論)  拼音:qí wù lùn
庄子篇名。内容叙述万物自适判准难定,终而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及其价值。
分類:酒名
《国语辞典》:论衡(论衡)  拼音:lùn héng
书名。汉代王充撰。三十卷,八十五篇,今佚招致一篇。充生当西汉末年,愤世嫉俗,乃作此书,故语多偏激;然大抵订伪贬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风俗教化。同时,亦保存了若干神话的原始资料,如尧射十日、雷公连鼓等,均具研究价值。
《漢語大詞典》:廷论(廷論)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上善《穀梁》,后大儒 萧望之 等廷论二家同异,多从《穀梁》。由是《穀梁》学復兴。” 宋 陈亮 《王珪确论如何》:“诸公亦奋然并见其才,而无相媢之意,虽至於廷论之际,辩其所长,如数黑白,则诸公岂不各以自慰哉!”
(2).朝廷上的议论。 明 王世贞 《少保王公督府奏议序》:“下有不一之将心,而上有不一之廷论。”
《漢語大詞典》:雅论(雅論)
犹高论,雅正之论。亦用为敬词。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如雅论,宜不验也。今试其小者,莫不効焉。”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此乃形神俱尽之证,恐非雅论所应明言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故人持雅论,絶塞豁穷愁。”
《漢語大詞典》:数论(數論)
数学的一个分科,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及其有关的规律。按研究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初等数论、代数数论、几何数论、解析数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