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训诂学(訓詁學)  拼音:xùn gǔ xué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國語辭典》:转语(轉語)  拼音:zhuǎn yǔ
1.改变原来语句之意,而另作一语。
2.禅师启悟弟子时所提的问题,有时问题是由弟子提出反问禅师。《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一○:「请禅客各下一转语。」《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堂头大和尚,我有一转语,敢问和尚则个。」也称为「转话」。
3.训诂学上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导致语音发生变化的词语。
4.书名。清戴震撰,二十章。内容为探寻汉语语源之作。书已失传,《戴东原集》中收有〈转语二十章序〉。
《漢語大詞典》:对言(對言)
(1).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宫子 谓 西门子 曰: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以粢糲与粱肉对言。”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连及之词例:“周礼·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郑 注曰:‘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
(2).指将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举称说。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就是考妣对言也是 东周 以后的用语,古人以祖妣为对,以考母为对。”参见“ 对文 ”。
《漢語大詞典》:对文(對文)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漢語大詞典》:通言
(1).互通言语。汉书·郊祀志上:“可使通言於神人。”《水浒传》第二四回:“叔嫂通言礼禁严,手援须识是从权。”
(2).通达的言论。《弘明集·正诬论》:“寻斯言,似乎幸人之灾,非通言也。” 吴恒炜 《〈知新报〉缘起》:“子弟日见通事,闻通言,谈通议,前后左右罔非通人也。”
(3).训诂学术语。浑言的统称。与“析言”相对。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狗有县蹏曰犬,説文犬未成豪曰狗,《释畜》通言则同,析言则异。”参见“ 浑言 ”。
《國語辭典》:浑言(渾言)  拼音:hún yán
概括、笼统的说明。《说文解字。口部》「哯」字。清。段玉裁。注:「欠部曰:『欧,吐也。』浑言之;此云『不欧而吐也』者,析言之。」
《漢語大詞典》:对文(對文)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國語辭典》:音训(音訓)  拼音:yīn xùn
1.注音、解义。《北史。卷四二。列传。刘芳》:「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辩析无疑。」《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列传上。曹宪》:「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證明白,太宗甚奇之。」
2.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某字的字义。如:「天,颠也。」、「水,准也。」也称为「声训」。
《漢語大詞典》:析言
(1).分言。指联句。 唐 韩愈 张籍 《会合联句》:“析言多新贯,攄抱无昔壅。”
(2).训诂学用语。谓分开说;区别地说。 清 黄宗羲 《淇仙毛君墓志铭》:“古之言者,不出赋、比、兴三者,传多析言之。其实如庖中五味烹飪得宜,欲举一味以名之,不可得也。”说文·口部“唯,诺也” 清 段玉裁 注:“此浑言之;《玉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诺’,析言之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狗有县蹏曰犬(説文);犬未成豪曰狗(《释畜》):通言则同,析言则异。”
《漢語大詞典》:通训(通訓)
(1).普遍的训诫。《陈书·宣帝纪》:“戢情怀善,有国之令图;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训。”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公叔 列国之倍臣,犹安社稷, 黔娄 匹夫之介节,不忘仁义,古今以为通训,书籍以为美谈。”
(2).训诂学名词。在字书或古书的注释中对多义字根据通常使用的意义所加的解释。如“庸”字训“用”,训“常”,训“众”;其中在古书中训“用”者为常见的训释,“用”就是通训。
《國語辭典》:易字  拼音:yì zì
训诂学上指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字义。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國語辭典》:声训(聲訓)  拼音:shēng xùn
以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解释字义,求其语源。也称为「音训」。
《國語辭典》:浑言(渾言)  拼音:hún yán
概括、笼统的说明。《说文解字。口部》「哯」字。清。段玉裁。注:「欠部曰:『欧,吐也。』浑言之;此云『不欧而吐也』者,析言之。」
《漢語大詞典》:转训(轉訓)
训诂学术语。又称递训。几个字展转训释,意义相同。如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国语辞典》:专业科目(专业科目)  拼音:zhuān yè kē mù
属于本科系专业知识的课程。如训诂学为中文系的专业科目。
《國語辭典》:反训(反訓)  拼音:fǎn xùn
训诂学上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如「乱」可训「治」。
《國語辭典》:递训(遞訓)  拼音:dì xùn
用意义相通的字依次辗转解释。如《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