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讥思(譏思)
讥刺的意思。 唐 罗隐 《言》诗:“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逞悬河。猩猩鸚鵡无端解,长向人间被网罗。”
分類:讥刺意思
《漢語大詞典》:讥望(譏望)
责怪。 汉 应瑒 《报庞惠恭书》:“过意赐书,辞不半纸,慰藉轻于繒縞,讥望重于丘山。是《角弓》之诗,所以为刺也。”
分類:责怪
《漢語大詞典》:讥兴(譏興)
讽谕和寄托(某种含义)。 唐 顾陶 《〈唐诗类选〉序》:“或风韵标特,讥兴深远,虽已在他集,而汨没於未至者,亦復掇而取焉。”
《漢語大詞典》:讥正(譏正)
纠正。后汉书·班彪传:“ 彪 乃继採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隋书·经籍志二:“至 后汉 扶风 班彪 ,缀后传数十篇,并讥正前失。”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三经辨:“ 杨中立 著《三经义辨》,以讥正 王氏 ,当矣,然不作可也。”
分類:纠正
《漢語大詞典》:讥谭(譏譚)
见“ 讥谈 ”。
《漢語大詞典》:讥谈(譏談)
亦作“ 讥谭 ”。 讥笑嘲弄。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假和尚》:“不自成立,惟覬人有,犹肆口讥谈,能无汗颜!” 清 陈维嵩 《寄黄梨洲先生求为先人志墓》诗:“今人往往咎过激,毋乃丑正丛讥谭。”
分類:讥笑嘲弄
《漢語大詞典》:忧谗畏讥(憂讒畏譏)
担忧被谗言中伤。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公每早起,必自揉其身躯久之,曰:‘今日舒畅。’登朝如故,人皆笑之,然亦忧谗畏讥之至矣。”
《分类字锦》:为冠则讥(为冠则讥)
淮南子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
分类:锦绣
《高级汉语词典》:肆讥腾谤
大肆讥诮,谤言沸腾
《漢語大詞典》:厌讥(厭譏)
厌恶讥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生默默不较短长,研读甚苦,众从旁厌讥之, 程 读弗輟。”
分類:厌恶讥讽
《韵府拾遗 微韵》:壹讥(壹讥)
公羊传庄公三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讥于雠者将壹讥而已
《国语辞典》:冷讥热嘲(冷讥热嘲)  拼音:lěng jī rè cháo
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讽刺。清。袁枚〈牍外馀言〉:「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也作「冷嘲热讽」。
《漢語大詞典》:自郐无讥(自鄶無譏)
见“ 自鄶以下 ”。
《國語辭典》:自郐以下(自鄶以下)  拼音:zì kuài yǐ xià
春秋时,吴国季札曾于鲁国聆赏各国乐诗并评论之,唯自郐国以下者均不再评论。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比喻程度太低,不屑评论。唐。卢照邻 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余以其为人也,名过其实,然穷达之际,则西狩获麟,所不能免,斯亦古君子之大悲也,自郐而下,曷足讥焉。」
《漢語大詞典》:负俗之讥(負俗之譏)
见“ 负俗之累 ”。
《漢語大詞典》:负俗之累(負俗之累)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汉书·武帝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负俗,谓被世讥论也。”亦作“ 负俗之讥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彧 疾留 寿春 ,以忧薨” 裴松之 注引《荀彧别传》:“取士不以一揆, 戏志才 、 郭嘉 等有负俗之讥, 杜畿 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分類:流俗讥议
《漢語大詞典》:诽讥(誹譏)
毁谤讥刺。 清 朱文藻 《〈归田诗话〉跋》:“殆由 文皇 入据大统,人心未安,常恐人臣窃议其后,所谓诗祸,或寓诽讥,当代词人多为隐讳,不能悉其故矣。”
《國語辭典》:反唇相讥(反脣相譏)  拼音:fǎn chún xiāng jī
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斥、责问对方。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例》:「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也作「反唇相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