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错认颜标(错认颜标)  拼音:cuò rèn yán biāo
唐代郑薰误认颜标为颜真卿之后代,因当时寇乱未平,为激励忠烈,而以标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典出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三。无名子谤议》。后以错认颜标指头脑糊涂,主观行事而因误致误。
《国语辞典》:认养人(认养人)  拼音:rèn yǎng rén
透过认养手续,与被认养人有从属关系的个人或组织。认养人除按时交付认养费,并给予爱心及关怀外,并不负任何法定的义务或责任,在民法上亦不发生亲属关系。
《国语辞典》:认同卡(认同卡)  拼音:rèn tóng kǎ
一种结合其他团体,作为该团体认同标识用的金融卡。方式一般可分两种:一、结合商业性团体,如百货公司、商店等,持卡人购物时可享折扣优待,兼具贵宾卡功能。二、结合公益性团体,由发卡公司按持卡人的消费额,相对提拨一定比例的钱数捐献给该团体。
《漢語大詞典》:感性认识(感性認識)
认识的低级阶段,即属于感觉和印象阶段。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直观、生动的认识,是认识事物的根源和基础。但它还只是一种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有待于提高到理性认识,即提高到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国语辞典》:翻脸不认人(翻脸不认人)  拼音:fān liǎn bù rèn rén
改变态度,对于认识的人一概不讲情理。如:「他曾有恩于你,你怎能在他危难时翻脸不认人。」
《漢語大詞典》:发生认识论
瑞士皮亚杰关于认识的理论。认为不能静止地看待认识论问题;人类知识的形成是包括着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结构。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是主体对客体施加动作的结果。动作是外显的实际行动,运算是内化的可逆的并可协调成为系统的行动。
《分类字锦》:黄鹤认巢(黄鹤认巢)
司马光 古松诗 白猿窥子落,黄鹤认巢还。
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认亲(不認親)
明 末民间戴的一种头巾。以低侧其簷,自掩眉目得名。见 清 凌扬藻 蠡勺编·不认亲
《漢語大詞典》:拜认
举行一定仪式认别人为义父、义母、师父等。
《漢語大詞典》:逼认(逼認)
犹逼供。 清 林则徐 《广和京控案现讯大概情形折》:“﹝ 张介福 ﹞并将 伊 家工人及平日与 伊 往来文武生员人等,拏至具署跴槓逼认烧香。” 清 林则徐 《广和京控案现讯大概情形折》:“那知 广和 性急,即时拏人用刑逼认。” 清 张伯行 《刘济公布店被盗一案驳勘江浦县诬盗檄》:“夫 马虎山 既未行劫 刘济公 布店,其所供上盗劫赃情事,何以恰与失主报呈失单相符,明係捕役私拷逼认,问官酷刑锻鍊所致。”
分類:逼供
《漢語大詞典》:担认(擔認)
承认担当;应承。 清 林则徐 《批英国领事义律派参逊赴洋示令全缴鸦片禀》:“今为尔计,该领事既有权柄,又在本大臣前屡禀担认万无可卸之责,岂有能令众夷缴烟,而不能令其写单之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他答应购办机器,叫我担认收买煤斤。” 陈春生 《壬寅洪全福广州举义记》:“至辛丑八月,得 纪堂 担认军餉。”
《漢語大詞典》:道德认识
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
《分类字锦》:错认海螺(错认海螺)
庄布 石榴诗 美人擎在金盘腹,错认海螺斑碌碌。
《分类字锦》:错认夭桃(错认夭桃)
韩元吉 红梅诗 半依修竹馀真态,错认夭桃有暗香。
分类:
《漢語大詞典》:扑认(撲認)
犹扑买。《元典章·圣政二·赈饥贫》:“诸位下各投下及僧道权势之家,占据山场、河泊、关津、桥梁,并诸人扑认牙例诸名色抽分等钱,詔书到日,尽行革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