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2,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数计
总计
自计
计数
计穷
外计
深计
熟计
边计
主计
定计
计然
计虑
随计
行计
《漢語大詞典》:数计(數計)
以数字来计算。《汉书·贾捐之传》“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唐 颜师古 注:“校谓数计也。” 宋 梅尧臣 《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诗:“惟时有才彦,数计等 桑羊 。” 李可染 《国画大家白石老人》:“他数十年来作画之多,真是难以数计。”
《國語辭典》:总计(總計)  拼音:zǒng jì
统括计算。如:「各界代表总计有五万馀人出席大会。」
《漢語大詞典》:自计(自計)
犹自忖。自己估量。孔丛子·巡狩:“今子自计,必不能行。”后汉书·公孙瓒传:“自计必无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 宋 陆游 《农家叹》诗:“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明 宋濂 《故王母何夫人墓铭》:“大父为夫人择配,环视诸弟子,心自计曰:无有出 王禕 右者。”
《分类字锦》:计数(计数)
数术记遗计数既舍数术宜从心计注言舍数术者谓不用算筹宜以心计之或问曰今有大水不知广狭欲不用算筹度而知之假令于水北度之者在水北置三表令南北相直各相去一丈人在中表之北平直相望北水岸令三相直即记南表相望相直之处其中表人目望处亦记之又从中相望处直望水南岸三相直看南表相直之处亦记之取南表二记之处高下以等北表点记之还从中表前望之所北望之北表下记三相直之处即河北岸也又望上记三相直之处即河南岸中间则水广狭也或曰今有长竿一枚不知高下既不用筹算云何计而知之荅曰取竿之影任其长短画地记之假令手中有三尺之物亦竖之取杖下之影长短以量竿影得矣
分类:计数数学
《国语辞典》:计穷(计穷)  拼音:jì qióng
谋虑用尽,已无计可施。如:「面对敌手一连串的挑衅,他虽想全力反击,却已计穷。」《三国演义》第九○回:「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
《骈字类编》:外计(外计)
魏书崔浩传见北上下历宋史凌策传时洪州水知州李元病上与宰相 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漢語大詞典》:深计(深計)
(1).深入周密地谋划。韩非子·说难:“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后汉书·冯衍传上》:“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宋 陈亮 《众祭潘用和文》:“千卷之书,独不如生前一杯酒,此吾徒所以为 用和 千古之叹,而寂寞身后之名要亦何足深计耶!”
(2).犹大计,大事。后汉书·翟酺传:“此最安危之极戒,社稷之深计也。”
《漢語大詞典》:熟计(熟計)
周密地谋划。战国策·齐策一:“国一日被攻,虽欲事 秦 ,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夫大祸不再,奈何不与臣熟计之。” 清 谭嗣同 《乙未代龙芝生侍郎奏请变通科举折》:“然臣尝熟计之,一旦骤废制艺,又将易何法以试士?”
分類:密地谋划
《漢語大詞典》:边计(邊計)
(1).守边之计。 唐 高适 《赠别王十七管记》诗:“转战轻壮士,立谈有边计。” 明 卢象升 《请留中军疏》:“ 朝仪 ( 童朝仪 )在 大同 颇久,熟於边计虏情。”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凤策国用,始建边计。”
(2).用于守边的财饷;边防费用。《宋史·食货志下六》:“自变法以来,京师积钱多,边计不闻告乏。” 明 卢象升 《屯政疏》:“今饥饉荐臻,苍黎骨立,军需日耗,边计日蹙,终无补救之方。”清史稿·食货志四:“自官运商销,计本年边计各额引全数销清外,復带销积引万餘。”
《國語辭典》:主计(主計)  拼音:zhǔ jì
1.职官名。汉代时掌管国家财政,计算出入。《汉书。卷四二。张苍传》:「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
2.现称主管岁计、会计、统计的部门。如:「主计处」、「主计室」。
《國語辭典》:定计(定計)  拼音:dìng jì
订定计谋。《三侠五义》第一回:「自那日归宫之后,便与总管都堂郭槐暗暗铺谋定计,要害李妃。」《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仲翔合效全私下定计道:『我们三人中要算慕政同学很有几文,他为人倒也豪爽,我们何不叫他筹画些资本,再招罗几位青年同志到东洋去游学呢?』」
《国语辞典》:计然(计然)  拼音:jì rán
春秋时人辛研,字文子,葵丘濮上人,生卒年不详。因精通计算,故称为「计然」。尝仕越,陈察好尚、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十策,越用其五策而争霸中原。范蠡师之,殖产至钜万。
分类:上人
《国语辞典》:计虑(计虑)  拼音:jì lǜ
计策谋略。《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
《漢語大詞典》:随计(隨計)
语本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弘 为学官,悼道之鬱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命。”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所擢凡千百餘人,其中有自 晋 天福 中随计者。”参见“ 计偕 ”。
《國語辭典》:计偕(計偕)  拼音:jì xié
漢時被徵召的士人皆與計吏相偕同上京城,故稱為「計偕」。後世舉人入京會試,也稱為「計偕」。《漢書。卷六。武帝紀》:「徵吏民有明當時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
《漢語大詞典》:行计(行計)
(1).计议。汉书·陈平传:“二人既受詔,驰传未至军,行计曰:‘ 樊噲 帝之故人,功多,又 吕后 女弟 吕须 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即恐后悔。寧囚而致上,令上自诛之。’”
(2).出行的打算。 宋 柳永 《忆帝京》词:“也拟把却回征轡,又争奈已成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