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正体(正體)  拼音:zhèng tǐ
1.主体、本体。《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贱踰贵之变与?」
2.文字的标准字体,对别体、异体而言。
3.大陆地区用语:(1)指规范的汉字字体。(2)指拼音文字的印刷体。
《漢語大詞典》:轨物(軌物)
(1).轨范;准则。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轨物者也。” 杜预 注:“言器用众物不入法度,则为不轨不物。”魏书·羊深传:“将以纳民轨物,莫始於经礼。”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今风示四夷,示以轨物,当正前日适然之失,尽循旧制。”
(2).指规范事物。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寧可以轨物字民,作范垂训者乎?”新唐书·李景伯传:“使授非其人,则权重衅生,非彊干弱枝,经邦轨物之谊。” 明 王廷相 《栗应宏道甫字说》:“又能於穷通得丧、生死祸福之际,安於义命而不乱,则人道尽而足以轨物矣。”
《國語辭典》:风范(風範)  拼音:fēng fàn
1.风采器识。如:「风范高雅」。《南齐书。卷三四。庾杲之传》:「杲之风范和润,善音吐。」
2.楷模。如:「一代风范」。《宋书。卷五九。张畅传》:「东南之秀,蚤树风范闻问悽怆,深切常怀。」
《漢語大詞典》:令则(令則)
指美好而合于礼法规范的品德。 唐 刘禹锡 《代慰义阳公主薨表》:“伏以公主妍姿令则,冠絶天人。稟教皇宫,已挺柔嘉之德;降嬪卿族,益彰贞粹之仪。”
《國語辭典》:轨躅(軌躅)  拼音:guǐ zhú
1.车行的痕迹。《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
2.前人的遗范。《汉书。卷一○○。叙传上》:「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文选。左思。魏都赋》:「非常寐而无觉,不睹皇舆之轨躅。」
《國語辭典》:轨度(軌度)  拼音:guǐ dù
法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轨度其信,可明徵也。」
《漢語大詞典》:妇仪(婦儀)
谓妇女的容德规范。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堪哀,萱室先摧。嘆妇仪姆训,未曾諳解。”
《漢語大詞典》:家范(家範)
治家的规范、法度、风教。《旧唐书·崔珙传》:“礼乐二事,以为身文;仁义五常,自成家范。” 宋 陈亮 《祭王文卿父母文》:“昔我诸兄与其乡人诸友,乃从先公游,磨礱乎道义,而服膺其家范之懿,至今在耳歷歷也。” 元 揭傒斯 《逸士陈君墓志铭》:“其曾大父 亨 ,大父 世兴 ,父 应軾 ,皆事高尚,而家范齐肃如素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女乃喜曰:‘妾少孤,依叔成立。昔虽获罪,乃家范应尔。’”
《漢語大詞典》:伪体(僞體)
(1).指违背《风》《雅》规范的诗歌或风格不纯正的文章。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指专事摹拟而无真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清 方苞 《古文约选序例》:“始学而求古求典,必流为 明 七子之伪体。” 清 龚自珍 《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章炳麟 《校文士》:“ 魏源 龚自珍 ,则所谓伪体者也。”
《國語辭典》:理法  拼音:lǐ fǎ
1.义理和章法。多指写作文章。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艺文》:「观其字音韵次序,皆有理法,后世殆不以其为燕人也。」《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文章总以理法为主,任他风气变,理法总是不变。」
2.规矩和礼法。《水浒传》第三三回:「量刘高不才,颇识些理法。」《红楼梦》第九○回:「那金桂素性为人毫无闺阁理法,况且有时高兴,打扮得妖调非常,自以为美,又焉知不是怀著坏心呢!」
《漢語大詞典》:高轨(高軌)
(1).高尚的行为规范。后汉书·桥玄传:“故 太尉 桥公,懿德高轨,汎爱博容。”《宋书·刘景素传》:“今陛下尊英雄之高轨,振逸世之奇声,何至仍衰世之异议,以掩贤人之名哉。”
(2).即高车。 唐 储光羲 《秋庭贻马九》诗:“哲兄盛文史,出入驰高轨。” 明 顾有孝 《和陶寄毛子敬》:“高轨去虽远,寤寐见伊人。”参见“ 高车 ”。
《漢語大詞典》:高车(高車)
(1).古代车篷高、供立乘的车。释名·释车:“高车,其盖高,立乘之车也。”晋书·舆服志:“车,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
(2).高大的车。贵显者所乘。东观汉记·郭丹传:“﹝ 郭丹 ﹞自去家十二年,果乘高车出 关 ,如其志焉。”《后汉书·郑玄传》:“昔 东海 于公 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閭,矧乃 郑公 之德,而无駟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借指贵显者。 唐 皎然 《咏史》:“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3).古代民族名。初号 狄历 ,也称 敕勒 、 铁勒 、 高车 、 丁零 。所乘车,车轮高大。参阅魏书·高车传新唐书·回鹘传上
(4).复姓。 北魏 有 高车门 。见魏书·庾业延传
《漢語大詞典》:前式
从前的法度和规范。三国志·魏志·齐王芳等传论:“ 陈留王 恭己南面,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让而禪。”宋书·谢灵运传论:“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斯前代之令典也……朕奉若丕训,宪章前式。”
《漢語大詞典》:人范(人範)
(1).普通人言行的规范。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皇太子不矜天姿,俯同人范。师友之义,穆若金兰。”
(2).众人的楷模。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至于业官之绩,可以为吏师;修身之道,可以为人范。”
《漢語大詞典》:风则
指符合规范的言行举止。南齐书·褚渊传:“ 渊 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周书·宇文神举传:“百僚无不仰其风则,先辈旧齿至於今而称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仪形有礼,风则有纪。” 明 李贽 初潭集·交难:“ 刘绘 与 张融 、 周颐 雅有风则。”
《國語辭典》:字样(字樣)  拼音:zì yàng
1.经过整理规范的文字形体,即今所谓的标准字体。如:「九经字样」、「分毫字样」。
2.字句。《三国演义》第五九回:「丞相亲笔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