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格式  拼音:gé shì
1.规则法度。《北史。卷六三。苏绰传》:「帝令朝臣釐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
2.规格样式。《红楼梦》第五三回:「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
《漢語大詞典》:中程
亦作“ 中呈 ”。 指中等射程。如:中程导弹。
亦作“ 中呈 ”。
(1).合乎法度。《商君书·修权》:“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邓析子·转辞:“明君立法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2).合乎要求、规格。汉书·陈万年传:“以律程作司空,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或私解脱钳釱,衣服不如法,輒加罪笞。”宋史·李若谷传:“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明史·曾同亨传:“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 清 魏源 《〈定盦文录〉序》:“ 源 既论定其中程者,校正其章句违合者,凡得文若干篇,为十有二卷。”
(3).符合期限。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
《漢語大詞典》:中呈
见“ 中程 ”。
分類:中呈
《國語辭典》:法酒  拼音:fǎ jiǔ
1.朝廷正式的宴会。《汉书。卷四十三。叔孙通传》:「至礼毕,尽伏,置法酒。」
2.合于成法所酿的酒。也称为「官酝」。
《國語辭典》:公称(公稱)  拼音:gōng chēng
机械的性能、图纸尺寸等的规格或标准。
《漢語大詞典》:入品
(1).列入某种等级。多指达到一定的标准规格。 郑珍 《论诗示诸生》诗:“君看入品花,枝干必先异。”
(2).犹入流。旧指九品外的官员进入九品。 宋 岳珂 愧郯录·官品不分别:“本朝杂压之制,杂流伎术等官,皆入品,下而寺监之吏,凡未出官而先给告者,亦通谓之入品。”
《漢語大詞典》:常科
(1).通常的规格;普通的等级。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彰 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旧唐书·刘兰传:“刑典自有常科,何至於此!” 宋 王安石 《敕牓交趾》:“爵禄赏赐,当倍常科。”
(2).谓一般科第。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 高适 诗评语:“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然则今之取士宜如何?曰常科之外,宜开特科。”
《漢語大詞典》:准格(準格)
标准;准则。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準格。”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六:“故论法治之大体,必以圣人为準格;圣人之所务,必以大道通其法。”
犹言标准,规格。新五代史·杂传·李怿:“ 懌 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后生可畏,来者未可量,假令予復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
《漢語大詞典》:中号(中號)
中等规格。如:他的身材适合穿中号的工作服。
《漢語大詞典》:品章
谓规格章法。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窃惟自古神圣之君,既立殊功异德卓絶之跡;必有奇能博辩之士,为时而生,持简操笔,从而写之,各有品章条贯,然后帝王之美,巍巍煌煌,充满天地。”
分類:规格章法
《國語辭典》:中式  拼音:zhòng shì
1.符合规格。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又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
2.科举时代考试及格。《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史稿。卷八九。礼志八》:「顺治初,会试中式举人集天安门考试。」
《國語辭典》:竹篾  拼音:zhú miè
薄而狭长的细竹片,可用以编制竹篓、竹篮等。
《國語辭典》:格诗(格詩)  拼音:gé shī
1.五、七言古体诗。在白居易的《长庆集。后集》中,特别标举格诗一目,以别于律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唐人诗不传》:「白乐天作〈元宗简集序〉云:『著格诗一百八十五,律诗五百九。』至悼其死,曰:『遗文三十轴,轴轴金玉声。』」
2.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诗。《旧五代史。卷九二。晋书。列传。李怿》:「学士窦梦徵、张砺辈撰格诗、格赋各一,送中书,宰相未以为允。」
《漢語大詞典》:登格
符合规格;合乎法式。南史·柳浑传:“ 梁武帝 好弈棊,使 浑 品定棊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棊品》三卷。”《宋史·乐志十五》:“寳图熙盛,登格圣功全,瑞命集灵篇。”
《國語辭典》:开本(開本)  拼音:kāi běn
指以全开纸分裁成大小不同的纸张。如:「全开本」、「对开本」、「十六开本」等。
《国语辞典》:不一致  拼音:bù yī zhì
不整齐、不规格化。如:「这些表格怎么搞得,大小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