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天底  拼音:tiān dǐ
从观测者立足点的垂直线向下延伸,与天球交会的点称为「天底」。
《漢語大詞典》:璇衡
亦作“璿衡”。亦作“琁衡”。
(1).“ 璇璣玉衡 ”的省称。指观测天象的仪器。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皇帝:“﹝ 轩辕 ﹞始造书契,服冕垂衣……吹玉律,正璇衡,置四吏以主图籍,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 唐 张说 《为留守奏庆山醴泉》:“陛下金镜御天,璿衡考政。”
(2).借指朝政大权。旧唐书·中宗纪论:“洎涤除金虎,再握璿衡,不能罪己以谢万方,而更漫游以隳八政。”
(3).天璇与玉衡的并称。泛指星象。陈书·世祖纪:“不能仰协璿衡,用调玉烛,傍慰苍生,以安黔首。”
(4).指北斗星。 唐 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诗:“昼渴命金罍,宵谈转琁衡。”一本作“璿衡”。
《國語辭典》:船脚(船腳)  拼音:chuán jiǎo
1.船底入水的部分。唐。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坐并船脚攲,行多马蹄阻。」
2.水路运物的费用。《宋史。卷一八二。食货志下四》:「其浮盐止以二十斤为则,有二十万斤,为二千筹,筹为钱一贯八百三十文,内除船脚钱二百文,有一贯六百三十文。」
3.驾船的人。唐。杜宝。〈大业杂记〉:「其架船人名为船脚,为两番一艘,一番六十人。」
《國語辭典》:仪器(儀器)  拼音:yí qì
凡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实验所用的各种特制设备。
《漢語大詞典》:下中天
拱极天体经过可见天极与地平线之间的那一部分天球子午圈
天体每天两次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其中离天顶较远的一次
《漢語大詞典》:象器
古时观测天象的仪器。 清 顾炎武 《测景台》诗:“象器先王作, 灵臺 太室 东。”
《国语辞典》:天官书(天官书)  拼音:tiān guān shū
史记》的篇名。记载秦、汉天文制度和观测天文的结果。
《国语辞典》:红移(红移)  拼音:hóng yí
由于光源远离观测者、重力场或宇宙膨胀的影响,使得观测到的光谱波长变长,此种现象称为「红移」。
《漢語大詞典》:候仪(候儀)
即浑天仪。古代观测天象的一种仪器。旧唐书·天文志上:“ 贞观 初,将仕郎直太史 李淳风 始上言灵臺候仪是 后魏 遗范,法制疏略,难为占步。”宋史·天文志一:“铜候仪,司天冬官 韩显符 所造,其要本 淳风 及僧 一行 之遗法。”
《漢語大詞典》:司天台(司天臺)
(1).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历代设置专官,称太史令。 隋 改太史监, 唐 初改为太史局,以后名称屡改,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至 唐 肃宗乾元 元年改为司天台。除占候天象外,并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2).犹天文台。又称观天台。观测天象的建筑。元史·世祖纪七:“太史令 王恂 等言:‘建司天臺於 大都 ,仪象圭表皆铜为之,宜增铜表高至四十尺,则景长而真。’”
《國語辭典》:观象台(觀象臺)  拼音:guān xiàng tái
古代观察天象的建筑物。也称为「天文台」。
《漢語大詞典》:宪象(憲象)
观测推算天象。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中:“钦明之为敬也,允塞之为诚也,宪象之为宪也,皆先具其实而后著之名也。”原注:“宪象之宪,作推步解,非宪书之名。”
《漢語大詞典》:候楼(候樓)
(1).供瞭望用的小楼。墨子·备城门:“三十步置坐候楼。楼出於堞四尺,广三尺,广(长)四尺,板周三面,密傅之,夏盖亓上。”周礼·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次,市中候楼也。”
(2).观测、占候天象之楼。陈书·世祖纪:“大风至自西南,广百餘步,激坏灵臺候楼。”
《漢語大詞典》:占步
观测推算(天象)。旧唐书·天文志上:“ 贞观 初,将仕郎直太史 李淳风 始上言:灵臺候仪是 后魏 遗范,法制疏略,难为占步。”
《漢語大詞典》:衡玑(衡璣)
古时观测天象的仪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四十:“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璣。” 黄节 注:“尚书曰:‘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传》曰:‘璿,美玉。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