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识断(識斷)
见地和决断。《三国志·吴志·孙登传》:“ 张休 、 顾谭 、 谢景 皆通敏有识断。”《宋史·张咏传》:“止讹之术,在乎识断,不在乎厌胜也。” 清 戴震 《与是仲明论学书》:“僕闻事於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见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四位,当于声闻乘之预流果。见四谛之理,断三界之见惑,初得圣果者,即第十六心之道类智也。见大乘义章十四,四教仪集注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当于声闻乘的预流果。
【俗语佛源】
俗称「见解」或「见识」。如说某人对某物的见解好、理解深刻,就说「见地甚高」、「别有见地」等等。如郑振铎《漩涡》:「他一点儿见地也没有,只是照书直讲。」《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工夫稳实,见地明白。」宋·张《南湖集》卷一有诗云:「寥寥千百年,所得仅三四。此言或是痴,的确有见地。」「见地」一词,较早见于《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有共同的「十地」,(十个修行證悟的阶次),其中第四地就是见地。天台宗的四教(藏、通、别、圆),将三乘共有的十地判为通教。《大智度论》中的见地,即修行者于此位中,以出世间智(无漏智)能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惑,得见真、俗二谛之理,故名见地。所谓见惑,就是不正确的推测和计度而产生的迷情(如「我见」等),断除此迷情,即能證得预流(预入于圣人之流)的果位。(无名氏)
【三藏法数】
谓三乘之人,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故名见地。(第一义者,即真俗不二也。无生者,谓了一切法皆无生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四位,当于声闻乘之预流果。见四谛之理,断三界之见惑,初得圣果者,即第十六心之道类智也。见大乘义章十四,四教仪集注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当于声闻乘的预流果。
【俗语佛源】
俗称「见解」或「见识」。如说某人对某物的见解好、理解深刻,就说「见地甚高」、「别有见地」等等。如郑振铎《漩涡》:「他一点儿见地也没有,只是照书直讲。」《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工夫稳实,见地明白。」宋·张《南湖集》卷一有诗云:「寥寥千百年,所得仅三四。此言或是痴,的确有见地。」「见地」一词,较早见于《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有共同的「十地」,(十个修行證悟的阶次),其中第四地就是见地。天台宗的四教(藏、通、别、圆),将三乘共有的十地判为通教。《大智度论》中的见地,即修行者于此位中,以出世间智(无漏智)能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惑,得见真、俗二谛之理,故名见地。所谓见惑,就是不正确的推测和计度而产生的迷情(如「我见」等),断除此迷情,即能證得预流(预入于圣人之流)的果位。(无名氏)
【三藏法数】
谓三乘之人,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故名见地。(第一义者,即真俗不二也。无生者,谓了一切法皆无生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