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小歌
(1).短歌。古代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荀子·赋:“与愚以疑,愿闻反辞。其小歌曰:‘念彼远方,谗人服矣。’” 杨倞 注:“此下一章,即其反辞,故谓之小歌,总论前意也。” 明 杨慎 《楚竹吟》:“《大招》自抽怨,小歌徒悲吟。”
(2).犹民歌。 明 张岱 陶庵梦忆·不系园:“ 章 侯 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
《漢語大詞典》:诠旨(詮旨)
阐明要旨。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詮旨,风行而冰释焉。”
《漢語大詞典》:乱辞(亂辭)
(1).荒谬的言论。公孙龙子·白马论:“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2).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国语·鲁语下》“其辑之乱曰” 三国 吴 韦昭 注》:“凡作篇章,篇义既成,撮其大要为乱辞。”参见“ 乱 ”。
《漢語大詞典》:解科
谓要旨清楚,条理分明。 汉 扬雄 《法言·寡见》:“或曰:‘学者之説可约邪?’曰:‘可约解科。’” 李轨 注:“言自可令约省尔,但当使得其义旨,不失其科条。” 汪荣宝 义疏:“解科即条理之科之谓。”
《漢語大詞典》:总乱(總亂)
指辞赋篇末概括全篇要旨的结束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既履端於倡序,亦归餘於总乱。”
《漢語大詞典》:乱体(亂體)
指在文章结尾引用诗经语句总括全篇要旨的体例。 明 李贽 《四书评·大学》:“五引是文章家乱体,《中庸》末篇亦是此法。”
《漢語大詞典》:穾要
亦作“窔要”。 秘奥,要旨。 清 龚自珍 《语录》:“其言似可存,然亦不中窔要。”
分類:秘奥要旨
《国语辞典》:康德主义(康德主义)  拼音:kāng dé zhǔ yì
以康德学说为要旨的哲学观点。特色是结合理性主义和经验论,主张知识之所以可能,是人的感官对于时空先具有先天普遍的直观,透过时空的先验形式,事物得以被认识。此外尚有多种主张,对后世哲学发展影响甚大。也称为「康德学派」(Kantianism)。
《国语辞典》:结尾应酬语(结尾应酬语)  拼音:jié wěi yìng chóu yǔ
为书信末尾的客套话。以切合情景,适当运用为要旨。如在书信最后写「寒流来袭,尚冀珍重。」即是。
《國語辭典》:画龙点睛(畫龍點睛)  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南朝梁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壁上画龙,并为其中二龙点上眼睛,龙便破壁乘云飞去的故事。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梁》。后用以比喻绘画、作文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使全体更加生动传神。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亦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日安太太吩咐他给岳父母顺斋,原不过说了句『好好儿的弄点吃的』,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
《漢語大詞典》:虎穴得子
比喻诗文贴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二·佛顶菊:“ 元 人 谢伯理 居 淞 之 泖湖 ,富而好礼,搆 光渌亭 ,为宴乐之所。九日,会友於其间。有园丁以佛顶菊花方开,献之筵间求诗,众为赋之。时 銕笛道人 杨廉夫 在座,走笔云:‘莲社 渊明 手自栽,头颅终不惹尘埃。东篱若为摩挲看,西域亲曾受记来。妙色尽从枝上发,慧香直奔脑门开。明年九月重阳节,再托 摩耶圣母 胎。’座客 顾仲瑛 奉觴称曰:‘先生之作,诚可谓虎穴得子矣!’”
《國語辭典》: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不求甚解。」
《國語辭典》:秉要执本(秉要執本)  拼音:bǐng yào zhí běn
掌握住要点与根本。如:「有丰富学识,再坚持秉要执本的处事原则,定能有所成就。」《汉书。卷三○。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漢語大詞典》:摹略
谓求取事物的要旨。墨子·小取:“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羣言之比。” 张纯一 集解:“摹,汉书·扬雄传音义引《字林》:‘广求也。’然,谓万物之现相与实相……言於是即万物显然之现相,广求其极约要之实相。”一说,“摹略者,总括之词,犹言无虑也。”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