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击丸(擊丸)
古时的一种杂技表演。亦指这种杂技的表演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宵:“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餘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 元老 为友招击丸於园西隙地。”
分類:杂技表演
《漢語大詞典》:鱼龙曼延(魚龍曼延)
亦作“ 鱼龙漫衍 ”。亦作“ 鱼龙曼衍 ”。
(1).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隋书·音乐志中:“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 宋 陈济翁 《蓦山溪》词:“看水戏、鱼龙曼衍。” 清 黄遵宪 《述闻》诗之四:“鸜鵒往来謡语慟,鱼龙曼衍戏场多。”
(2).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回目:“剿土匪鱼龙曼衍,开保案鷄犬飞昇。”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六:“ 湖北 省政府在当时真正是一种鱼龙漫衍的模范政府。” 茅盾 《渝桂道中杂诗寄桂友》之四:“鱼龙曼衍夸韜略,吞火跳丸寿总戎。”
《漢語大詞典》:娱乐会(娱樂會)
以表演文娱节目为内容的集会。 杨朔 《十年》:“工人要开个娱乐会,净见他耍活宝了:不是说双簧,就是把喇叭塞在鼻孔眼里,用鼻子吹小曲。”
《漢語大詞典》:纸影戏(紙影戲)
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之一。也称皮影戏或影戏。其法为用厚纸或羊皮裁剪成人物形象,涂以彩绘,并系有提线,能为多种动作。演出时伴有音乐歌唱,利用灯光射映于台前白幕上,使演出的影像具有逼真之感。我国 宋 代即有此戏剧形式。参见“ 影戏 ”。
《國語辭典》:影戏(影戲)  拼音:yǐng xì
1.旧称电影为「影戏」。
2.以纸张或皮革制成人物的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参见「皮影戏」条。
《國語辭典》:艺术家(藝術家)  拼音:yì shù jiā
从事艺术工作而有相当成就的人。
《國語辭典》:游艺会(遊藝會)  拼音:yóu yì huì
提供游戏及技艺表演的集会。
《國語辭典》:游园会(遊園會)  拼音:yóu yuán huì
在花园或广场里举行的联欢会。通常设有各种饮食及游戏摊位,以及其他的表演活动。
《國語辭典》:影评(影評)  拼音:yǐng píng
对于电影主题、剧情、演技、摄制等各方面的评论。
《國語辭典》:主角  拼音:zhǔ jué
1.文艺作品或戏剧、电影等表演中的主要角色。
2.主要人物。如:「他是整个事件的主角。」
《國語辭典》:抓哏  拼音:zhuā gén
北平方言。指演艺人员于表演时,依观众或同演者的行动、态度,临时编出有趣的动作或台词,以逗笑观众。
《漢語大詞典》:众虎攒羊(衆虎攢羊)
表演战斗场面时所摆的一种阵势。即一人衣羊裘,众披虎皮,各持器械围杀。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小旦]:这是什么阵?[净]:叫做众虎攒羊阵。”
《漢語大詞典》:扎板儿(扎板兒)
曲艺艺人表演时用来打拍子的竹板。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后头的那个身上揹着一个洋琴,手里打着一副扎板儿噔咚扎咶的就奔了东配房一带来。”
《國語辭典》:杖头木偶(杖頭木偶)  拼音:zhàng tóu mù ǒu
一种木偶戏。木偶高度约二尺左右,装有三根操纵棍,表演者以棍举起木偶并操纵木偶动作。宋代即已流行,称为「杖头傀儡」。今北平托偶戏、四川的木脑壳戏及广东的托戏等皆是。
《國語辭典》:团体操(團體操)  拼音:tuán tǐ cāo
一种集体表演的体操。具有一定主题思想,让表演者按规定做各种体操或舞蹈动作,或进行队列变化,或组成各种图案。
《國語辭典》:五花爨弄  拼音:wǔ huā cuàn nòng
金元时流行于北方的戏剧。一般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演出,故称为「五花爨弄」。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又谓之五花爨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凡一应吹箫、打鼓、踢毬、放弹、勾栏、傀儡、五花爨弄诸般戏具,尽皆施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