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42,分137页显示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袪衣
袪衣受业
亲䘺裳衣
窃衣取温
青合垣衣
青衣捣药
青衣节级
青衣禳火
青衣神
青衣乌帽
青衣小帽
青衣行酒
青衣鱼
牛衣病卧
牛衣对泣
《高级汉语词典》:袪衣
撩起衣服
《漢語大詞典》:袪衣受业(袪衣受業)
撩起衣服前往受业。形容虚心求教。《韩诗外传》卷三:“ 孟尝君 请学於 閔子 ,使车往迎 閔子 , 閔子 曰:‘礼有来学无往教……’於是 孟尝君 曰:‘敬闻命矣。’明日袪衣请受业。” 许维遹 集释:“袪衣,亦犹举衣而往也。”
《分类字锦》:亲䘺裳衣(亲䘺裳衣)
唐书诸公主传和政公主章敬太后所生代宗以主贫诏诸节度饷亿主一不取亲纫䘺裳衣诸子不服纨絺
分类:公主
《漢語大詞典》:窃衣取温(竊衣取温)
比喻以不正当手段获益。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分类字锦》:青合垣衣
陆龟蒙 酬袭美夏首诗 雨多青合是垣衣。
分类:
《分类字锦》:青衣捣药(青衣捣药)
南史宋高祖纪帝小字寄奴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杀帝叱之皆散仍收药而返
《漢語大詞典》:青衣节级(青衣節級)
指 宋 元 时地方狱吏。因穿皂衣,故称。《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且説那伙人,见青衣节级下地方,把妇人 王氏 放回家去,又拘总甲,查了各人名字,明早解提刑院问理,都各人面面相覷。”
分類:狱吏
《分类字锦》:青衣禳火
拾遗记糜竺性能赈生恤死家内马厩屋仄有古冢夜闻涕泣声竺乃寻其处忽见一妇人袒背而来诉云昔汉末妾为赤眉所害叩棺见剥今袒在地羞画见人今就将军乞深埋并敝衣以掩形体竺许之即命为棺椁以青布为衣衫置于冢中设祭既毕历一年行于路西忽见前妇人所著衣皆是青布语竺曰君财宝可支一世合遭火厄今以青芦杖一枚长九尺报君棺椁衣服之惠竺挟杖而归所住邻中常见竺家有青气如龙蛇之形数日忽青衣童子数十人来云糜竺家当有火厄万不遗一赖君能恤敛枯骨天道不辜君德故来禳却此火当使财物不尽旬日火从库内起烧其珠玉十分之一火盛之时见数十青衣童子来扑火有青气如云覆于火上即灭
分类:阴德
《漢語大詞典》:青衣神
即 蚕丛氏 。教民蚕桑,民尊之为神。路史·前纪四·蜀山氏“其妻曰妃,俱葬之” 宋 罗苹 注:“﹝ 南朝 齐武帝 ﹞ 永明 二年, 萧鑑 刺 益 ,治园 江 南,凿石冢,有椁无棺……有篆云: 蚕丛氏 之墓。 鑑 责功曹 何佇 坟之,一无所犯,於上立神,衣青衣,即今 成都 青衣神 也。” 清 蔡方炳 《广舆记·四川·眉州》:“﹝ 四川 眉州 青神 ﹞ 青衣神 庙。 青神 ,昔 蚕丛氏 服青衣,教民蚕事,立庙祀之。”
分類:教民蚕桑
《漢語大詞典》:青衣乌帽
平民的衣着。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即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例如:忠烈青衣乌帽。——·全祖望《梅花岭记》
《漢語大詞典》:青衣小帽
旧时平民服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你青衣小帽,在此不便。”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守仁 ﹞换了青衣小帽,黑夜逃走。”《荡寇志》第一二二回:“ 吴用 忙叫:‘……我想不如青衣小帽,同 戴院长 偷渡过去为稳。’”
《漢語大詞典》:青衣行酒
指 晋怀帝 被俘受辱事。晋书·孝怀帝纪:“ 刘聪 大会,使帝著青衣行酒。侍中 庾珉 号哭, 聪 恶之。” 明 李贽 《宋统似晋》:“ 徽 钦 虽北辕,与 怀 愍 青衣行酒,跣足执盖,实大逕庭。”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六章:“甚或青衣行酒,凄凉 五国 之城;归命锡侯,痛絶牵车之药。”
《漢語大詞典》:青衣鱼(青衣魚)
妾鱼的异名。又称鳑魮鱼。游江河间,常一、二相随,犹如青衣婢女,故称。
《漢語大詞典》:牛衣病卧
形容贫病交迫。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便羊裘归去,难留 严子 ;牛衣病卧,肯泣 王章 ?”参见“ 牛衣对泣 ”。
《國語辭典》:牛衣对泣(牛衣對泣)  拼音:niú yī duì qì
牛衣,牛只禦寒遮雨的覆盖物。汉王章家贫,没有被子盖,生大病时只能睡在牛衣之中,他自料必死,于是对妻涕泣诀别。典出《汉书。卷七六。王章传》。后比喻夫妻共度贫困的生活。明。叶宪祖《鸾鎞记》第一四出:「我曾把讥评句,聊申劝勉情,也只为牛衣对泣怜同病。」
《國語辭典》:牛衣对泣(牛衣對泣)  拼音:niú yī duì qì
牛衣,牛只禦寒遮雨的覆盖物。汉王章家贫,没有被子盖,生大病时只能睡在牛衣之中,他自料必死,于是对妻涕泣诀别。典出《汉书。卷七六。王章传》。后比喻夫妻共度贫困的生活。明。叶宪祖《鸾鎞记》第一四出:「我曾把讥评句,聊申劝勉情,也只为牛衣对泣怜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