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延祺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延祺(1861年3月8日—?),缪氏,咸丰辛酉年正月二十七日吉时生,字寿先,号春江行一。汉军正白旗人。居盛京城内天祐关。是盛京名士缪公恩的五世嫡孙,太高祖廷玢,曾祖图基,祖景运,父裕纶,堂叔裕绂。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92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国语辞典》:跳墙和尚(跳墙和尚)  拼音:tiào qiáng hé shàng
幼童在六七岁时,举行一种出家仪式,以求延寿,称为「跳墙和尚」。
《国语辞典》:催告书(催告书)  拼音:cuī gào shū
法律上指相关单位催告当事人于一定期间内履行一定的法律行为,以免权利义务关系久悬不决的书面文件。
《国语辞典》:杜鹃窝(杜鹃窝)  拼音:dù juān wō
1.杜鹃鸟所筑的巢。
2.精神病院。1975年美国发行一部影响深远之名片「飞越杜鹃窝」(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s nest意指精神病院,源自一首同名的美国童谣,歌词叙述一只杜鹃飞来飞去,好像疯了一般,因此以杜鹃窝比喻精神病院。
《国语辞典》:星期报(星期报)  拼音:xīng qí bào
每周末发行一次的报纸,盛行于英美国家。
《漢語大詞典》:搞小动作
不是用光明磊落的态度对人,而是暗地里进行一些对别人不利的活动。例如:有些人就是靠议论别人、搞小动作为业。
《漢語大詞典》: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林占财 《森林中的远征》:“他很同情地说道:‘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张震 《英明的预见,正确的战役方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万人民除了保证前线军需弹药粮草的供应外,还不顾一切艰苦,热情地转运与看护伤员。”
《漢語大詞典》:拜认
举行一定仪式认别人为义父、义母、师父等。
《國語辭典》:坌鸟先飞(坌鳥先飛)  拼音:bèn niǎo xiān fēi
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唯恐落后,故比别人先行动。今多用作谦词。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鸟先飞。」也作「笨鸟先飞」、「笨雀先飞」。
《国语辞典》:双周刊(双周刊)  拼音:shuāng zhōu kān
每两个星期发行一次的刊物。多为专门性的学术刊物。
《漢語大詞典》:金鸡奖
198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创设,每年举行一次。评委会由国内有影响的电影艺术家、评论家和技术专家组成。设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二十余个奖项。奖品为金鸡报晓塑像。
《漢語大詞典》: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1959年苏联创设。每两年举行一次。设金质奖和银质奖,分别授予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等。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一行一切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一行中具一切之行也。故称之曰圆行。华严天台诸宗所立之妙行,皆是。止观一上曰:「众生有大精进勇猛,佛说一行一切行,则四三昧。」探玄记一曰:「一行即一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参见:圆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行一切行者,谓上根之人,依于一乘圆融之教,建立圆顿之行。圆顿行立,契合一乘,故能于一行中具足一切诸行也。
行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四一之一。一切之诸行尽归成佛之一行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品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各家以之为明行一之文。(参见:四一)
【三藏法数】
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四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行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信一念而言。一声称南无阿弥陀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