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5,分4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流血
泣血
血泪
汗血
血气
碧血
血食
膏血
啼血
热血
血战
血流
血诚
气血
血肉
《國語辭典》:流血  拼音:liú xiě
1.出血。《礼记。内则》:「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三国演义》第二九回:「被剑斫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
2.指争战杀戮等造成人员的受伤流血或死亡。如:「流血事件」。《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
3.引申为辛劳。如:「我们祖先曾在这块土地上,开垦拓荒,流血流汗。」
《國語辭典》:泣血  拼音:qì xuè
形容非常的悲恸。《礼记。檀弓上》:「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國語辭典》:血泪(血淚)  拼音:xiě lèi
1.血水和泪水。多用于比喻辛酸悲痛。如:「血泪史」。唐。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2.哭泣到眼泪几已枯乾,而流出血来。形容悲泣至极。唐。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血泪盈襟,词竟不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
《漢語大詞典》:汗血
(1).汗与血。 唐 顾况 《从军记》之二:“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孽海花》第二回:“靠了那班举人、进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勛,拚着数十年汗血,斫着十几万头颅,把那些革命军扫荡得乾乾净净。”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
(2).流汗流血。借指辛劳与奋战。后汉书·崔駰传:“汗血竞时,利合而友。” 李贤 注:“汗血谓劳力也。” 续范亭 《如是我闻》诗:“抗 日 何所恃,忠贞与汗血。巩固根据地,首要在建设。”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有时这一刀的力量,确是比千军万马十年辛苦的汗血功劳还重得多啊!”
(3).汗出如血。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种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驥调方汗血,蝇点忽成卢。”
(4).指汗血马。 晋 葛洪 抱朴子·文行:“汗血缓步,呼吸而千里。”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陈仁子不知文章宾主:“汗血空良,而駑马竞逐。”参见“ 汗血马 ”。
《國語辭典》:汗血马(汗血馬)  拼音:hàn xiě mǎ
1.汉时西域大宛国所出产的良种马。因其汗从肩膊流出,其色如血,故称为「汗血马」。西汉时李广利攻打大宛国,曾得此种马,贡献于汉武帝。也称为「汗马」。
2.千里马。宋。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诗:「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國語辭典》:血气(血氣)  拼音:xuè qì
1.有血液、气息的动物。多指人类。《礼记。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2.因一时冲动所生的勇气。《列子。天瑞》:「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三国演义》第八六回:「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
《國語辭典》:碧血  拼音:bì xiě
碧色的血。语本《庄子。外物》:「苌宏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比喻为正义所流的血。元。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分類:牺牲精神
《國語辭典》:血食  拼音:xuè shí
鬼神享受牲牢的祭祀。《国语。齐语》:「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國語辭典》:膏血  拼音:gāo xuè
1.脂肪和血。《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农桑废于追呼,膏血竭于笞捶。」
2.比喻经过劳苦努力,所获得的利益。《宋史。卷二九三。张咏传》:「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
分類:民脂民膏
《漢語大詞典》:啼血
指杜鹃鸟哀鸣出血或杜鹃哀鸣所出之血。杜鹃鸟口红,春时杜鹃花开即鸣,声甚哀切。古人误传其“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唐 顾况 《子规》诗:“ 杜宇 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宋 真山民 《啄杜鹃》诗:“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清 陈维嵩 《虞美人》词:“无聊笑捻花枝説,处处鹃啼血。” 鲁迅 《野草·希望》:“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杜鹃。参见“ 啼魂 ”。
《漢語大詞典》:啼魂
指杜鹃鸟。古代传说杜鹃鸟乃上古 蜀 王 望帝 ( 杜宇 )所化,至春啼鸣,故称。 明 王世贞 《沉母挽章》诗:“慈竹 吴 江冷,啼魂 蜀 道难。”参见“ 啼血 ”。
《國語辭典》:热血(熱血)  拼音:rè xiě
1.鲜血。如:「抛头颅,洒热血。」
2.愿意为理想、抱负牺牲一切的热情。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收拾了些金珠财宝,舍一腔热血,答救千娇姐姐。」《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蒙他二位留住,才知道还是我们几个同志有点儿热血。」
《國語辭典》:血战(血戰)  拼音:xiě zhàn
1.伤亡很多的剧烈战争。唐。杜甫 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三国演义》第一回:「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
2.拚命作战。《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诸将血战,本为唐朝;今王自取之,误老奴矣!」
《高级汉语词典》:血流  拼音:xuè liú
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血液
分类:血流
《國語辭典》:血诚(血誠)  拼音:xuè chéng
赤诚、至诚。唐。白居易〈论制科人状〉:「所以密缄手疏,潜吐血诚。」也作「血忱」。
《國語辭典》:气血(氣血)  拼音:qì xuè
中医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抱朴子。内篇。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红楼梦》第六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忧虑过度,伤了气血。」
《國語辭典》:气血方刚(氣血方剛)  拼音:qì xuè fāng gāng
形容年轻人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参见「血气方刚」条。《孤本元明杂剧。伊尹耕莘。头折》:「莫张皇,等的他那气血方刚,那其间著志求贤将师道访,习练的才高智广,文强武壮。」
《國語辭典》:血肉  拼音:xiě ròu
1.血液和肌肉。指人的躯体。《韩非子。八说》:「沐者有弃发,除者伤血肉。」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八。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2.比喻关系密切。如:「父母与子女血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