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1,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血枯
肝血
血忱
血光
含血
点血
青血
脓血
猩猩血
血马
血浸
抆血
血毛
血衣
汗血马
《漢語大詞典》:血枯
中医病名。《素问·腹中论》:“有病胷脇支满者,妨於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 岐伯 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絶,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妇人经水:“经闭:有血滞,血枯。”
《漢語大詞典》:肝血
比喻赤诚之心。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莫大之衅,日经圣听,肝血之诚,终不一闻。”《旧唐书·裴度传》:“彼不受责,臣合伏辜,天鉴孔明,照臣肝血。”
《國語辭典》:血忱  拼音:xuè chén
至诚、赤忱。如:「他有血忱的爱国心,一生奉献国家。」也作「血诚」。
《漢語大詞典》:血光
(1).血的光泽。 元 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撦鼓夺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飞。” 清 黄宗羲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 佩兄 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茅盾 《子夜》十二:“西斜的太阳像一片血光,罩住了房里的雪白桌布和沙发套。”
(2).见“ 血光之灾 ”。
分類:光泽
《國語辭典》:血光之灾(血光之災)  拼音:xuè guāng zhī zāi
泛指杀身之祸。《水浒传》第六一回:「目下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
《漢語大詞典》:含血
(1).含有血液。形容人类或其他动物。史记·律书:“自含血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於人怀好恶喜怒之气?”血,一本作“ 齿 ”。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公刘 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使乾皮復含血,枯骨復被肉,允所谓遭仁遇神,真所宜传而著之。”又指人及其他动物。 汉 王粲 《大暑赋》:“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
(2).犹吮血。吮吸伤口的瘀血。形容爱抚将士。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含血吮疮抚战士, 思摩 奋呼乞效死。”按, 李思摩 曾中弩, 唐太宗 亲为吮血。
《韵府拾遗 屑韵》:点血(点血)
魏彦深鹰赋白如散花赤如点血大文若锦细斑似缬
《漢語大詞典》:青血
碧血。 宋 梅尧臣 《过开封古城》诗:“ 汉 兵堕铜鏃,青血为土花。”
《國語辭典》:脓血(膿血)  拼音:nóng xiě
伤口溃烂所化的黏液与血液。《西游记》第三一回:「果是打死,好道也有些脓血,如何没一毫踪影?」
《漢語大詞典》:猩猩血
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 唐 张祜 《上巳乐》诗:“猩猩血綵繫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橈。” 南唐 冯延巳 《采桑子》词:“休説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漢語大詞典》:血马(血馬)
杀马取血,以为祭祀之用。语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 乃东巡,登 衡岳 ,血白马以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湘水:“ 禹 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
分類:祭祀
《漢語大詞典》:血浸
(1).鲜血浸渍。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看沙场血浸横尸首。” 萧红 《生死场》十四:“一种感觉通过骨髓麻寒她全身的皮肤,那是怎样可怕血浸的人头!”
(2).指血红色的斑点。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有一旧玉马,质理不甚白洁,而血浸斑斑。”
《漢語大詞典》:抆血
擦拭血泪。表示极其哀痛。常用于旧时讣文中。列名的亲属有抆血、拭泪之别,以示亲疏。抆血较拭泪为重。《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李善 注引广雅:“抆,拭也。” 前蜀 杜光庭 《王承郾为亡考修明真斋词》:“刳心抆血,拜手祈天。”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元年:“士民尝胆抆血,共守孤城。”
《國語辭典》:血毛  拼音:xiě máo
祭祀用的牺牲。唐。韩愈 潮州祭神文:「谨卜良日,躬率将吏,荐兹血毛,清酌嘉羞,侑以音声,以谢神贶。」
《國語辭典》:血衣  拼音:xiě yī
被血沾染的衣服。常用于指凶案发生时,加害者或被害者所穿沾染血迹的衣服。如:「这件血衣是破案的关键。」
分類:衣服
《國語辭典》:汗血马(汗血馬)  拼音:hàn xiě mǎ
1.汉时西域大宛国所出产的良种马。因其汗从肩膊流出,其色如血,故称为「汗血马」。西汉时李广利攻打大宛国,曾得此种马,贡献于汉武帝。也称为「汗马」。
2.千里马。宋。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诗:「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