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白血球过多症(白血球过多症)  拼音:bái xiě qiú guò duō zhèng
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目超过正常值,有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通常为发炎或感染所造成;恶性即为白血病,又名血癌,参见「白血病」条。
《国语辞典》:血脂升高症  拼音:xiě zhī shēng gāo zhèng
血液中的脂肪偏高症。人血液中所含的脂肪有三种:胆固醇、磷质及三酸甘油酯。每百西西血液的总脂量为五百至六百四十毫克。超过此标准,则可断定为罹患此症。原因为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蛋白质,或因家族遗传,或因动脉硬化、糖尿病、肾小管病、胰炎等所引起。此症本身并无任何不适病状,但会引起并发症。如胆固醇过高者,很容易并发冠状血管心脏病。
分类:血液脂肪
《国语辞典》: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  拼音:xīn dǎo guǎn jiǎn chá
将小导管经臂部血管放入心脏,藉以取出血液标本,并可测量心内压力,以侦察心脏病变。
《国语辞典》:败血脓毒症(败血脓毒症)  拼音:bài xiě nóng dú zhèng
病名。血液或淋巴系统遭受细菌感染引发全身菌毒各脏器化脓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忽冷忽热、食欲不振、头重及头痛等。衰弱甚者则呼吸促迫,非常危险。
《国语辞典》:败血性休克(败血性休克)  拼音:bài xiě xìng xiū kè
病名。血液遭到细菌严重感染导致循环失调,血流分布不均的疾病。由于血压降低而致使组织缺氧,产生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引起发烧、昏迷、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自体输血(自体输血)  拼音:zì tǐ shū xiě
自我输血。病人所输的血液成分,全部为其自身所供应。
《国语辞典》:静脉血栓症(静脉血栓症)  拼音:jìng mài xiě shuān zhèng
病名。静脉内血液发生凝固而阻塞血管的病症。若在肺或心脏动脉里发生,则有生命的危险,应以抗凝血剂等治疗。
《国语辞典》: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拼音:hòu tiān miǎn yì quē fá zhèng hòu qún
病名。由爱滋病毒所引起,一般经由血液或性行为传染,能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英文简称为AIDS。也称为「爱滋病」。
《国语辞典》:一氧化碳中毒  拼音:yī yǎng huà tàn zhòng dú
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经由呼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红素结合,使红血球失去摄氧功能,产生缺氧状态。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昏、耳鸣、麻痹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国语辞典》:循环系统(循环系统)  拼音:xún huán xì tǒng
人和某些动物体内由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组成的系统。循环过程包括两部分:一为肺循环,主要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肺,再从肺送回心脏;一为体循环,主要将血液从心脏带到身体其他部位。
《国语辞典》: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拼音:xiě yè xún huán
血液经由一定路线,周而复始的循环作用。人体血液自左心室流向大动脉,经全身组织,交换养分、代谢物之后,由静脉流入右心室,再经肺动脉,进入肺内交换气体,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后,即完成了一次血液循环。
《国语辞典》:血液检验(血液检验)  拼音:xiě yè jiǎn yàn
有关血液成分、血球数量、血红素、凝固时间等,及是否感染毒素、细菌等项目的检查。可用于检验贫血、传染性疾病、慢性炎症、白血症等。
《国语辞典》:血迹斑斑(血迹斑斑)  拼音:xiě jī bān bān
血液所留下的点点痕迹。如:「车祸现场血迹斑斑,令人触目惊心。」
《国语辞典》:血肉之躯(血肉之躯)  拼音:xiě ròu zhī qū
由血液和肌肉组成的躯体。《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百体非血肉之躯,五官有贵贱之别。」
《国语辞典》:血粪(血粪)  拼音:xiě fèn
粪便中含有血液,称为「血粪」。常由发炎、癌症或其他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