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蜜烛(蜜燭)
即蜡烛。西京杂记卷四:“ 闽越王 献 高帝 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宋 翁元龙 《绛都春·秋晚海棠与黄菊盛开》词:“花娇半面,记蜜烛夜阑,同醉深院。”参见“ 蜡烛 ”。
分類:蜡烛
《國語辭典》:蜡烛(蠟燭)  拼音:là zhú
用蜡或油脂制成的烛,多用于照明、喜庆或祭祀典礼。《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南京这些乡绅人家,寿诞或是喜事,我们只拿一副蜡烛去,他就要留我们坐著一桌吃饭。」《红楼梦》第一八回:「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也称为「蜡炬」。
《漢語大詞典》:蜡捻(蠟撚)
蜡烛。 元 袁桷 《马伯庸拟李商隐无题次韵》之四:“蜡捻化生秋夕赐,翠标叠胜岁华移。”
分類:蜡烛
《國語辭典》:烛花(燭花)  拼音:zhú huā
1.蜡烛的火焰。南唐。李煜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词:「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蹋马蹄清夜月。」也作「蜡花」。
2.燃烧过的烛蕊。如:「寺庙里剪烛花的工作大多交由小和尚负责。」也作「蜡花」。
《漢語大詞典》:烛夜花(燭夜花)
传说中的花名。花能自酿美酒。太平广记卷五十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嵩岳嫁女》:“书生曰:‘某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谓小童曰:‘折烛夜一花,倾与二君子( 田璆 、 邓韶 )尝。’其花四出而深红,圆如小瓶,径三寸餘,緑叶形类盃。”
《漢語大詞典》:画烛(畫燭)
有画饰的蜡烛。 唐 李峤 《烛》诗:“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 宋 周邦彦 《红罗袄·秋悲》词:“画烛寻欢去,羸为载愁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一丽人坐石上,双鬟挑画烛,分侍左右。”
分類:画饰蜡烛
《漢語大詞典》:华烛(華燭)
(1).光彩映照。
(2).华美的烛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华烛烂,幄幙张,动朱脣,发清商。” 唐 鲍溶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璿闺羽帐华烛陈,方士夜降夫人神。”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杨民瞻送祐之弟还侍浮梁》词:“珠泪争垂华烛暗,雁行欲断哀筝切。”
(3).旧时结婚所用的画有彩饰的蜡烛。借指婚礼。《剪灯馀话·洞天花烛记》:“丈人读既,称嘆再三,遂留宿,以光华烛之会。”
《漢語大詞典》:官烛(官燭)
公家供给、供官吏办公用的蜡烛。初学记卷二五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巴祇 为 扬州 刺史,与客坐闇中,不然官烛。” 南朝 陈 徐陵 《谢敕赉烛盘尝答齐国移文启》:“方其宠锡,独有光前,官烛斯燃,更慙良史,宵光可学,乃会耆年。” 唐 杜甫 《台上》诗:“何须把官烛,似恼鬢毛苍。”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中有家问,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閲书。閲毕,命秉官烛如初。”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奎堂校士春蚕叶,官烛修书秋兔毫。”
《國語辭典》:烛泪(燭淚)  拼音:zhú lèi
蜡烛燃烧时所滴下的蜡油,如泪一般,称为「烛泪」。唐。温庭筠 咏晓诗:「乱珠凝烛泪,微红上露盘。」也作「蜡泪」。
《漢語大詞典》:孤烛(孤燭)
独燃的蜡烛。 南朝 梁 江淹 《铜爵妓》诗:“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抚影愴无从,惟怀忧不薄。” 唐 徐彦伯 《孤烛叹》诗:“切切夜闺冷,微微孤烛然。玉盘红泪滴,金烬彩光圆。” 明 沈周 《二月八日过灵殿祥公房》诗:“门前见新月,步步踏松影。虚寮寂无风,已有孤烛耿。”
分類:蜡烛
《漢語大詞典》:莲炬(蓮炬)
莲花形的蜡烛。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焰九光之莲炬,下照冥津;飘三素之檀烟,上闻真域。” 明沈鲸《双珠记·元宵灯宴》:“新正圆月夜,是处莲炬,星球衝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有称海上仙翁者,首唱曰:莲炬今宵献瑞芝。”
《國語辭典》:蜡泪(蠟淚)  拼音:là lèi
蜡烛燃烧时所滴下的蜡油,如泪一般,称为「蜡泪」。唐。李贺〈恼公〉诗:「蜡泪垂兰烬,秋芜扫绮栊。」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也作「烛泪」。
《漢語大詞典》:高烛(高燭)
(1).特长的蜡烛。 宋 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红楼梦第五三回:“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2).高高映照。 闻一多 《神话与诗·说舞》:“响应着他们的热狂的,是那高烛云空的火光。”
《國語辭典》:泪花(淚花)  拼音:lèi huā
1.泪珠。唐。李贺 湘妃诗:「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2.蜡烛滴下的油。宋。周邦彦 风流子。枫林凋晚叶词:「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漢語大詞典》:烛红(燭紅)
指蜡烛亮光。 唐 杜甫 《酬孟云卿》诗:“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 仇兆鳌 注:“烛红,烛光也。”
分類:蜡烛亮光
《漢語大詞典》:烛跋(燭跋)
(1).《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 孔颖达 疏:“《小尔雅》云:‘跋,本也。’本,把处也。”烛跋,指竖立火炬或蜡烛的底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烛奴:“﹝ 申王 ﹞每夜宫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跋童子。”聊斋志异·邵女“烛尽见跋” 清 何垠 注:“烛跋,烛本可把握处。”
(2).谓烛将燃尽。 宋 陆游 《十月一日浮桥成以故事宴客凌云》诗:“众宾共醉忘烛跋,一径却下缘云根。”
《漢語大詞典》:宫烛(宫燭)
宫廷中所用的蜡烛。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梅花 灞水 别,宫烛 驪山 醒。” 宋 黄庭坚 《谢送碾壑源拣牙》诗:“中人传赐夜未央,雨露恩光照宫烛。” 元 虞集 《丁卯礼部考试次韵》之一:“三年重得同清夜,宫烛风帘见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