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蜗牛(蝸牛)  拼音:guā niú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为一种有肺的软体动物,外壳扁圆,头有四个触角,其二较长。尖端有眼,腹部两端伸展而成足。雌雄同体,有害于植物。因行过所留的涎迹如篆文般,故也称为「篆愁君」。也称为「水牛儿」。
《漢語大詞典》:蜗牛庐(蝸牛廬)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漢語大詞典》:蜗牛舍(蝸牛舍)
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多用以谦称自己的住所。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唐 李商隐 《自喜》诗:“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亦省作“ 蜗舍 ”。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既至,见一蜗舍,惟一女子,可年二十许。” 清 吴嘉纪 《顾友惺画萱花见赠》诗:“有客来蜗舍,题名是 虎头 。”
《漢語大詞典》:蜗牛国(蝸牛國)
比喻极小的国家。 南朝 梁 殷均 《细言应令》诗:“汎舟毛滴海,为政蜗牛国。”参见“ 蜗角鬭争 ”。
分類:极小国家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国语辞典》:人工蜗牛(人工蜗牛)  拼音:rén gōng guā niú
一种帮助两耳全聋的病人重获听力的电子装置。分成耳内及耳外装置两大部分,耳内装置包括内感应圈及两条电极线,耳外装置包括麦克风、外感应圈及刺激器。先由外耳道上的麦克风接受声音,刺激器将声音变为电流,送到感应圈,再经电极刺激听觉神经。
《国语辞典》:无壳蜗牛(无壳蜗牛)  拼音:wú ké guā niú
比喻无力购屋者。如:「台北居大不易,工作了十几年,至今还是一只无壳蜗牛。」
分类: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