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56,分104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虎视
虎迹
虎兕
虎帐
虎旅
画虎
金虎
伏虎
虎气
虎观
虎皮
虎榜
虎须
虎拜
虎节
《國語辭典》:虎视(虎視)  拼音:hǔ shì
如老虎般极为凶猛的注视。《文选。左思。吴都赋》:「拥之者龙腾,据之者虎视。」《三国演义》第三五回:「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樊城,虎视荆襄,就探虚实。」
《骈字类编》:虎迹(虎迹)
扪虱新话予观抱朴子曰古人入山皆佩黄神越章之印行见新虎迹以顺印印之虎即去以逆印印之虎即还此亦倒用印法也但未知其说跨明一统志仙虎迹在南昌府药王山世传文箫䌽鸾 虎升仙处有二迹彷佛于石上虎韦应物山行积雨归途始霁诗深林猿声冷沮洳迹 新 卢纶敩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诗虎迹印雪大如斗闰月暮天过得无虎张祜途中逢李道实游蔡州诗僻地人行涩荒林迹 稠诗
许浑晚投慈恩寺呈俊上人
沙虚留虎迹水滑带龙涎
《漢語大詞典》:虎兕
虎与犀牛。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 汉 王逸 《九思·逢尤》:“虎兕争兮於廷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 董宋臣 巨姦宄也,乃优纵之,以出虎兕之柙,人心怨怒,致此彗妖。”明史·王德完传:“今出虎兕以噬羣黎,纵盗贼而吞赤子,幽愤沉结,叩诉无从。”
《國語辭典》:虎帐(虎帳)  拼音:hǔ zhàng
军营。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诗:「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
《國語辭典》:虎旅  拼音:hǔ lǚ
勇猛善战的军队。唐。李商隐 马嵬诗:「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漢語大詞典》:画虎(畫虎)
(1).古代的一种风俗。绘虎于门以御凶息疠。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2).泛指描绘虎的形象。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包氏 宣州 人,世以画虎名家,而 鼎 最为妙。今子孙犹以画虎为业,而曾不得其髣髴也。”
(3).“画虎类狗”的缩语。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醯鸡。”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学得屠龙无用处,祇如画虎反成羞。”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下:“学 何 不至,不失雕龙;学 李 不成,终类画虎。”参见“ 画虎类狗 ”。
(4).指绘绣的猛虎图像。 前蜀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诗:“紫袍日照金鹅鬭,红旆风吹画虎狞。”
《國語辭典》:画虎类狗(畫虎類狗)  拼音:huà hǔ lèi gǒu
原本想画老虎,却画得像狗一样。比喻人仿效失真,得到反效果,变得不伦不类。参见「画虎不成反类狗」条。宋。陈骙《文则。卷上。戊》:「彼扬雄《法言》、王通《中说》,模拟此书,未免画虎类狗之讥。」清。李渔《閒情偶寄。卷四。演习部。变调第二。变旧成新》:「但须点铁成金,勿令画虎类狗。」
《漢語大詞典》:金虎
(1).指西面方向。语出《淮南子·天文训》:“西方金也……其神为 太白 ,有兽白虎。” 唐 吕温 《凌烟阁勋臣颂·刘夔公宏基》:“ 夔公 峥嶸,金虎之精。”
(2).西方七宿的通称。《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 望舒 离金虎, 屏翳 吐重阴。” 李善 注:“汉书曰:西方,金也……然西方七星,毕昴之属,俱白虎也。” 刘良 注:“毕星,西方宿,故云金虎也。”
(3).指金星和昴星。古人以为金星与昴宿相近系兵乱之象。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大辰匿耀,金虎习质。” 李善 注:“《石氏星经》曰:昴者,西方白虎之宿也。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有兵乱也。” 唐 李嘉祐 《润州杨别驾宅送蒋九侍御收兵归扬州》诗:“冷气清金虎,兵威壮铁冠。”
(4).指太阳。 南朝 梁 刘孝绰 《望月有所思》诗:“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 五代 谭用之 《江边秋夕》诗:“吟期汗漫驱金虎,坐约丹青跨玉鱼。”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金虎兮屏舍,白帝兮徂驾。”
(5).比喻国君所亲厚的小人。文选·张衡〈东京赋〉:“始於宫邻,卒於金虎。” 李善 注:“ 应劭 《汉官仪》曰:不制之臣,相与比周。比周者,宫隣金虎。宫隣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隣,贪求之德坚若金,谗谤之言恶若虎也。”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 清 钱谦益 《癸未元日》诗:“禁城云护铜龙晓,阁道风迴金虎清。”
(6).器物上的虎形金属装饰。 唐 韩湘 《言志》诗:“寳鼎存金虎,元田养白鸦。” 宋 米芾 《书史》:“研滴须琉璃,镇纸须金虎。”
(7).指虎。 元 张可久 《人月圆·吴门怀古》曲:“山藏金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一本作“ 白虎 ”。
(8).见“金虎臺。”
(9).见“ 金虎符 ”。
《漢語大詞典》:金虎符
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 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 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 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 金虎 ”。 元 萨都剌 《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
《漢語大詞典》:伏虎
(1).蹲伏着的老虎。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 明 徐渭 《伏虎画赞》:“我观伏虎,曲蟠以枕。”
(2).制伏猛虎。亦比喻降伏凶人。 明 沈璟 《义侠记·释义》:“因此上屈弓腰,舒猿臂;要降龙,思伏虎。”《封神演义》第八二回:“伏虎降龙为第一,擒妖缚怪任纵横。” 陈毅 《悼罗炳辉将军》诗:“自有擎天手,伏虎又降龙。”
(3).即虎子。状似蹲兽的尿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道士便盛击鼓,召请诸神。魅乃取伏虎,于神座上吹作角声音。”骈雅·释器:“伏虎、楲窬,溺器也。”
《漢語大詞典》:虎气(虎氣)
(1).老虎的气味。
(2).指宝剑的精气。 唐 杜甫 《蕃剑》诗:“虎气必腾上,龙身寧久藏。” 钱谦益 笺注:“《殷芸小説》《世説》云: 王子乔 墓在京 茂陵 。国乱时,有人盗发之,惟有一剑,悬在空中,欲取之,剑便作龙鸣虎吼,俄而飞上天。”
(3).雄壮的气势;威武的气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解放军报》1974.11.10:“《连续作战》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猛打猛冲,虎气逼人的战士形象。”
《漢語大詞典》:虎观(虎觀)
白虎观 的简称。为 汉 宫中讲论经学之所。后泛指宫廷中讲学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及 明帝 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 虎观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备礼乐於 虎观 ,絶烽火於狼烟。”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置酒 龙门 夜,论文 虎观 秋。”
《國語辭典》:虎皮  拼音:hǔ pí
老虎的皮。《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國語辭典》:虎榜  拼音:hǔ bǎng
科举时代中试、及第的名单。清代则专指武科的名单。
《國語辭典》:龙虎榜(龍虎榜)  拼音:lóng hǔ bǎng
1.科举考试完毕,朝廷公布的录取名单。《儒林外史》第四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
2.杰出人才的荣誉榜。如:「他今年投球表现优异,名列投手龙虎榜的第一杰。」
分類:贞元八年
《国语辞典》:虎须(虎须)  拼音:hǔ xū
1.老虎的胡须。如:「捋虎须」。
2.沙参的别名。参见「沙参」条。
3.灯心草的别名。参见「灯心草」条。
《國語辭典》:虎拜  拼音:hǔ bài
召穆公名虎,周宣王时,讨平淮夷之乱有功,宣王赐以山川土田,召穆公拜稽首而谢,故后称臣下朝拜天子为「虎拜」。《诗经。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皇帝即位曰龙飞,人臣觐君曰虎拜。」
《漢語大詞典》:虎节(虎節)
(1). 周 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此即小行人之虎、人、龙节,列国之使,各用其虎、人、龙节,以为行道之信。观其用虎节,知其自山国而来,人、龙亦然。”
(2).泛指符节。 唐 颜真卿 《赠僧皎然》诗:“龙池护清激,虎节到深邃。”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首路龙旗盛,提封虎节严。赐衣缠紫艾,卫甲缀朱綅。” 清 汪懋麟 《送舟次二兄册封琉球》诗:“稽顙请封圣人喜,虎节特令儒臣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