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微服  拼音:wéi fú
为隐藏身分,变更常服,避人耳目。《孟子。万章上》:「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唐。皇甫枚《温京兆》:「街鼓既绝,温微服与吏同诣黄冠所居。」
《國語辭典》:营窟(營窟)  拼音:yíng kū
1.累土穴居的洞窟。《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比喻经营藏身避难之所。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处己将营窟,论心若合符。」
《國語辭典》:狡兔三窟  拼音:jiǎo tù sān kū
狡猾的兔子有三处藏身的洞穴。《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聊斋志异。卷七。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也作「三窟狡兔」。
分類:藏身避祸
《國語辭典》:遁走  拼音:dùn zǒu
逃走。《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漢語大詞典》:五遁
(1).五种逸乐。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宫室之盛)、水(如泛舟之乐)、火(如烹调之美)、土(如楼台之高)五种物质享受。《淮南子·本经训》:“故闭四关,止五遁,则与道沦。”遁,逸也。
(2).道教所称仙人五种借物遁形的方术。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介象 、 左慈 、 于吉 、 孟钦 、 罗公远 、 张果 之流,及晋书女巫 章丹 、 陈琳 等术,皆本此。谓为神仙,其实非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见其物则可隐。惟土遁最捷,盖无处无土也。” 傅勤家 《中国道教史》第八章第三节:“后世有五遁之法,言能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遁形。其不能变化隐遁及白日飞昇而死者,道书谓之尸解,言将登仙,假託为尸以解化也。”
《国语辞典》:泯迹(泯迹)  拼音:mǐn jī
隐藏身迹。如:「十多年来,他泯迹山林,过著平淡的生活。」
分类:隐藏藏身
《國語辭典》:遁身  拼音:dùn shēn
隐藏身体。如:「遁身术」。
《漢語大詞典》:避形
谓隐藏身形。《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湘裙霓裳,唇朱齿瓠, 南威 避形, 西施 增妒。”
《漢語大詞典》:兔三窟
“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于避祸。 宋 苏轼 《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漢語大詞典》:穴巢
鸟兽藏身的窝巢。喻敌人或匪徒盘据、活动的场所。 唐 李德裕 《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属狡童逆命,自固穴巢,果能扬义声以载驰,繇直道而先奋。”
《漢語大詞典》:逃身
逃命,藏身。史记·萧相国世家:“夫上与 楚 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道至人赋》:“荒聪明以削智,遁支体以逃身。”《南史·孔琳之传》:“又今之所患,逋逃为先,屡叛不革,宜令逃身靡所,亦以肃戒未犯,永絶恶原。”
分類:逃命藏身
《漢語大詞典》:蚯蚓窍(蚯蚓竅)
蚯蚓藏身的洞穴。谓石鼎之孔洞。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 韩退之 与 轩辕弥明 《石鼎联句》云:‘时於蚯蚓窍,鸣作苍蝇声。’后人乃云:‘茶鼎号声蚓,香盘火度萤。’句虽工,然蚯蚓安得有声,盖不熟玩 韩 诗耳。 退之 盖谓鼎中汤鸣如苍蝇之声,非谓如蚯蚓之声也。蚯蚓窍乃石鼎之窍,如蚯蚓藏身於泥中之窍耳。”
《漢語大詞典》:避所
指躲避藏身的地方。 清 张岱 《快园道古·戏谑》:“ 安 给事 磐 , 四川 人,初度避生,同僚寻至避所。”
《漢語大詞典》:窝巢(窩巢)
(1).安身之处。亦指家产。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一折:“往日家私甚过的好,敢则是十年五载,四分五落,直这般踢腾了些旧窝巢。”
(2).盗贼奸人藏身、聚集的地方。《金瓶梅词话》第二五回:“自你去了四个月光景,你媳妇怎的和 西门庆 勾搭, 玉簫 怎的做牵头,从后子起, 金莲 屋里怎的做窝巢……成日明睡到夜,夜睡到明。”《老残游记》第七回:“大盗有几处窝巢,鏢局也是知道的。” 蒋光慈 《我应当归去》诗:“诅咒那凶狠的刽子手,我的祖国不是他们的窝巢。”
《国语辞典》:鼠窟  拼音:shǔ kū
鼠洞。比喻坏人藏身的地方。如:「这山头正是那帮盗匪的鼠窟。」
分类:坏人藏身
《國語辭典》:老巢  拼音:lǎo cháo
鸟的老窝。用以比喻匪徒盘据的地方。如:「等准备就绪,便可直捣匪徒老巢。」《清史稿。卷四○三。列传。胜保》:「寻命胜保赴直、东交界治防,连克丘县、馆陶、冠县、莘县,破贼老巢。」
《漢語大詞典》:局影(跼影)
戒惧畏缩貌。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谬得升降 承明 之闕,出入 金华 之殿,何尝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 吕延济 注:“局影、侧身,皆戒惧也。”
跼影:蜷缩其身体,藏身。形容谨慎小心的样子。 唐 司空图 《华师许国公德政碑》:“怡颜侍膳,跼影循墙,此又力行之难也。” 唐 黄滔 《与薛推先辈启》:“倾身耸听,跼影瞻风,如飞冰雪以清心,若韵笙簧而到耳。” 宋 王曾 《矮松赋》:“愿跼影於涧底,厌争荣於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