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韬牙(韜牙)
藏匿齿牙。谓不显露凶相。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若乃耀灵翳景於云表,则丽天之明不著;哮虎韜牙而握爪,则搏噬之捷不扬。”
《漢語大詞典》:韬迹隐智(韜迹隱智)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迹隐智,以密其外。”
《国语辞典》:狐潜鼠伏(狐潜鼠伏)  拼音:hú qián shǔ fú
像狐、鼠一样潜伏藏匿。比喻小人失势,因胆怯而到处藏匿。明。张景《飞丸记》第三一出:「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也作「狐凭鼠伏」。
《国语辞典》:隐佔(隐佔)  拼音:yǐn zhàn
掩护、藏匿。《儒林外史》第一九回:「访得潘自业(即潘三)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把持官府,包揽词讼。」
分类:掩护藏匿
《国语辞典》:蛤蟆蹲  拼音:há ma dūn
1.青蛙或蟾蜍藏匿的小洞。如:「小时候,他们常到郊外灌蟋蟀,挖蛤蟆蹲。」
2.比喻浅小的地洞。如:「这种散兵坑当地的人戏称为蛤蟆蹲,蹲在里头不就像只蛤蟆样?」
《国语辞典》:匿拐  拼音:nì guǎi
诱拐他人并藏匿起来。如:「绑架集团专门匿拐幼童,然后向家长勒索赎金。」
《國語辭典》:含垢藏疾  拼音:hán gòu cáng jí
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指国君应有容忍耻辱的宽大气度。《周书。卷二○。贺兰祥传》:「先皇含垢藏疾,仍存聘享,欲睦之以邻好,申之以婚姻。」后比喻包庇坏人坏事。《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度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逆贼孙权,遭遇乱阶,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群凶,自擅江表,含垢藏疾。」也作「含垢纳污」。
《國語辭典》:含垢  拼音:hán gòu
容忍耻辱。《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也作「含诟」。
《漢語大詞典》:含明隐迹(含明隱迹)
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妙哉 隗生 !含明隐迹而莫之闻,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
《國語辭典》:东躲西藏(東躲西藏)  拼音:dōng duǒ xī cáng
四处躲避藏匿。《孤本元明杂剧。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鎗刀剑戟都撇漾。」《西游记》第三回:「諕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也作「东藏西躲」。
《漢語大詞典》:窜端匿迹(竄端匿迹)
谓藏匿事物的头绪。楚辞·严忌〈哀时命〉:“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 朱熹 集注:“窜端,藏其端绪,不使人少见之也。”《淮南子·人间训》:“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
分類:藏匿头绪
《漢語大詞典》:潜踪蹑迹(潛蹤躡跡)
谓藏匿行踪。 明徐元《八义记·鉏麑触槐》:“听得譙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躡跡,欲刺权臣。”
分類:藏匿行踪
《国语辞典》:匿影藏形  拼音:nì yǐng cáng xíng
藏匿形迹,不露真相。如:「民众要守望相助,与警方密切合作,才能将匿影藏形的宵小绳之以法。」也作「藏形匿影」。
《漢語大詞典》:凭匿(憑匿)
藉以藏匿。 清 梅曾亮 《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盖君墓志铭》:“治 商州 东百里曰 龙驹寨 ……路四通,綰商贾输写之会。又多林莽山径,易凭匿。”
分類:藉以藏匿
《國語辭典》:辟匿  拼音:pì nì
1.荒远隐僻。《史记。卷五。秦本纪》:「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汉。王充《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记录。」
2.躲避,藏匿。《史记。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卢绾》:「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