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鳖缩头(鳖缩头)  拼音:biē suō tóu
讥刺人藏匿不敢出来。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豪民遗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國語辭典》:搜身  拼音:sōu shēn
搜查身上有无夹带危险或违法物品。如:「出境时必须接受搜身检查。」
《漢語大詞典》:退匿
(1).退避藏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长仁 ﹞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吐谷浑》:“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
(2).黜退;埋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司农为奸,朋党比周,以蔽主明,退匿贤士,絶灭公卿。”
《漢語大詞典》:狡伏
狡诈地藏匿。 唐 高适 《奉和鹘赋》:“忿顾兔之狡伏,耻高鸟之成群。始灭没以略地,忽升腾而参云。”
分類:狡诈藏匿
《漢語大詞典》:首匿
谓主谋藏匿罪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得 陈喜 於 衡山王 子 孝 家。吏劾 孝 首匿 喜 。”《汉书·宣帝纪》:“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颜师古 注:“凡首匿者,言为谋首而藏匿罪人。”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三》:“甲问曰:‘据大箸《律目篇》,父子兄弟相首匿,愿闻其常?’”
《漢語大詞典》:窝盗(窩盜)
藏匿盗贼。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盗贼赋形之异:“﹝ 赵鐸 ﹞又为仇邻訐其窝盗,遂决计谋反。”
分類:藏匿盗贼
《漢語大詞典》:窝户(窩户)
藏匿罪犯、赃物或违禁品的人或人家。 闻一多 《画展》:“成佛的不一定亲手使过屠刀,可是至少他们也是帮凶和窝户。”参见“ 窝家 ”。
《國語辭典》:窝家(窩家)  拼音:wō jiā
窝藏盗贼、赃物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捕人道:『崇明解到海贼一起,有江溶名字,是个窝家,还问什么事端?』」也作「窝主」。
《漢語大詞典》:韬瑜(韜瑜)
谓藏匿玉般的光彩。 唐 李德裕 《知止赋》:“徙奇树於 台岭 ,隐翠叶而垂珠,得怪石於 震泽 ,耸青岑而韜瑜。”
分類:藏匿光彩
《漢語大詞典》:遗匿(遺匿)
(1).指遗才,隐士。 唐 沈千运 《濮中言怀》诗:“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2).遗弃藏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吊案卷》:“领状粘卷,存贮本官备照,以免该承遗匿,混赖前任弔查未经发出之弊。”
《漢語大詞典》:窝匪(窩匪)
(1).暗藏的盗匪。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因为知府大人和知县老爷一来,他们便要剿灭我们 沙湾场 ,说 沙湾场 一场的人都是窝匪。”
(2).藏匿盗匪。 王统照 《站长》:“我表哥只是口上得罪人,我敢保他几辈子。他会给人家窝匪、拉线?”
《漢語大詞典》:窝留(窩留)
藏匿收容。《清会典·刑部五·督捕清吏司》:“旗民窝留逃人,照知情藏匿罪人例治罪。”
分類:藏匿收容
《國語辭典》:窝停主人(窩停主人)  拼音:wō tíng zhǔ rén
藏匿罪犯或赃物的人。宋。洪迈《夷坚支志癸。卷二。李五郎》:「为盗有求不惬,诬为窝停主人,诉于郡,不见察,故陷党中。」
《漢語大詞典》:窝赃(窩贜)
藏匿赃物。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小的祖遗财物,并非做贼窝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我当堂再审时,叫他口里扳着 苏州 洞庭山 某寺,是他窝贜之所,我便不加刑罚了。”
分類:藏匿赃物
《漢語大詞典》:缩匿(縮匿)
畏缩藏匿。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轻币》:“ 桓公 之苟能弔天下之败,卫诸侯之地,贪强忌服,戎狄缩匿,君得以有其国,人得以安其堵,虽受赋於诸侯,乐而归之矣。”
分類:畏缩藏匿
《漢語大詞典》:韬形灭影(韜形滅影)
谓藏匿踪迹,不露于世。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物之寓世,未尝不韜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