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着作郎(著作郎)
官名。 三国 魏明帝 始置,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其属有著作佐郎(后代或称佐著作郎)、校书郎、正字等。 晋 元康 中改属秘书省,称为大著作。 唐 代主管著作局,亦属秘书省。 宋 元 因之,惟 宋 别有国史院,故著作郎仅参与汇编“日历”(每日时事)等。 明 代废。亦省称“ 著作 ”。《南史·百官志下》:“ 晋武 世, 繆徵 为中书著作郎……著作郎谓之大著作,专掌史任。”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晋令》云:‘国史之任,委之著作,每著作郎初至,必撰名臣传一人。’斯盖察其所由,苟非其才,则不可叨居史任。”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史官》:“天子动则左史书之,《春秋》是也;言则右史书之,《尚书》是也。 汉武帝 有《禁中起居注》。 魏 晋 归之著作,其后亦命近臣典其事。”
《漢語大詞典》:着作(著作)
(1).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文选·班固〈答宾戏〉》:“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烈之餘事耳。” 吕向 注:“著作,谓述作文史也。”《后汉书·延笃传》:“ 桓帝 以博士徵,拜议郎,与 朱穆 、 边韶 共著作 东观 。”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 文王 、 周公 繫《易》, 孔子 成《春秋》,皆以大圣人之才,躬亲著作。”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然而,著作一世,藏之名山,以待考古团的掘出的作家,此刻早已没有了。”
(2).著作的成品。《明史·李东阳传》:“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 丁玲 《悼念茅盾同志》:“ 茅盾 同志著作等身,我将再好好地去读,并永远向他学习。”
(3).见“ 著作郎 ”。
(2).著作的成品。《明史·李东阳传》:“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 丁玲 《悼念茅盾同志》:“ 茅盾 同志著作等身,我将再好好地去读,并永远向他学习。”
(3).见“ 著作郎 ”。
《漢語大詞典》:等身着作(等身著作)
迭起来与身高相等的著作。形容著作之多。 柳亚子 《呈符老宇澄》诗:“等身著作推君健,旷世才名愧我虚。” 茅盾 《化悲痛为力量》:“ 郭老 是诗人,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的等身著作,是我国文学史,学术思想史的宝贵财富。”参见“ 等身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