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苏李(蘇李)
(1). 汉 苏武 与 李陵 的并称。 唐 韩愈 《荐士》诗:“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语曰‘ 苏 李 居前, 沉 宋 比肩’,谓 苏武 、 李陵 也。” 清 周亮工 《何省斋太史诗序》:“ 苏 李 属和之篇, 鲍 谢 酣吟之响。”
(2). 唐 苏味道 、 李峤 及 苏颋 、 李乂 的并称。新唐书·苏味道传:“ 苏味道 , 赵州 欒城 人。九岁能属辞,与里人 李嶠 俱以文翰显,时号 苏 李 。”新唐书·苏颋传:“时 李乂 对掌书命,帝曰:‘前世 李嶠 、 苏味道 文擅当时,号 苏 李 ;今朕得 頲 及 乂 ,何愧前人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苏李:“ 汉 时 苏武 、 李陵 称‘ 苏 李 ’; 唐 时 苏味道 、 李嶠 亦称‘ 苏 李 ’; 明皇 时, 苏頲 、 李乂 对掌文翰, 明皇 亦称为‘ 苏 李 ’。”
《漢語大詞典》:牧羝
苏武 牧羊的典故。 汉 苏武 出使 匈奴 ,单于胁迫他投降, 苏武 不屈服。后来把他流放到“ 北海 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羝根本不会产乳,以此来断绝他回 汉 的希望。 苏武 在 匈奴 坚持了十九年,“及归,鬚髮皆白”。见《汉书·苏武传》。 宋 文天祥 《乙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诗之三:“沙边莫待哀黄鵠,雪里何须问牧羝。” 叶玉森 《玉楼春》词:“伤心失马塞翁吟,忍泪牧羝 苏武 怨。”
《漢語大詞典》:苏辛(蘇辛)
(1).指 汉 苏建 、 苏武 及 辛武贤 、 辛庆忌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 杜陵 苏建 、 苏武 …… 狄道 辛武贤 、 庆忌 ,皆以勇武显闻。 苏 辛 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
(2). 宋 苏轼 与 辛弃疾 的并称。 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苏 辛 并称: 东坡 天趣独到处,殆成絶诣…… 稼轩 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苏 辛 并称,然两人絶不相似:魄力之大, 苏 不如 辛 ;气体之高, 辛 不逮 苏 远矣。”
《漢語大詞典》:苏武节(蘇武節)
指 苏武 出使 匈奴 时所持的符节。 汉武帝 天 汉 元年, 苏武 以中郎将使持节出使 匈奴 ,单于留不遣,欲其降, 武 坚贞不屈,持 汉 节牧羊于 北海 畔十九年, 始元 六年得归,须发尽白。后以“苏武节”用作忠臣的典故。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在 秦 张良 椎,在 汉 苏武 节。” 郁达夫 《岁暮感愤》诗:“穷塞寒浸 苏武 节,朝廷宴赐侍中貂。”
《漢語大詞典》:吞毡(吞氈)
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 , 匈奴 欲降之, 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 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 ,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六:“ 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 延陵 掛剑心相许, 属国 吞毡志竟成。’” 苏曼殊 《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漢語大詞典》:衔使(銜使)
奉命出使。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序》:“左军 羊长史 衔使 秦川 ,作此与之。” 南朝 齐 萧子良 《谏射雉启》:“昔 宋 氏遣使,旧列阶下; 刘纘 衔使,始登朝殿。” 隋 江总 《辞行李赋》:“敏异 季札 之听歌,誉乖 属国 之衔使。”按, 属国 ,指 苏武 。 武 拜为典属国。
《漢語大詞典》:毡雪(氈雪)
西汉 苏武 出使 匈奴 、 匈奴 胁迫 苏武 投降,不从,幽囚于空窖中,绝其饮食。天降雨雪, 苏武 以雪与旃(毡)毛并咽之,艰难备尝,终不肯屈。事见汉书·苏武传。后用为坚贞不屈之典。 明 张煌言 《复伪总督郎廷佐书》:“﹝忠贞之士﹞所图者国恨家仇,其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弥厉,而卒以成功者,古今以来何可胜数。” 明 张煌言 《失题》诗:“半匕分毡雪,三杯酌乳泉。”
《国语辞典》:互动(互动)  拼音:hù dòng
1.相互感应。汉。李陵〈答苏武书〉:「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2.社会行动者间相互影响的行为过程。如合作、竞争、冲突等。
《漢語大詞典》:乳羝
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徙 武 北海 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颜师古 注:“羝,牡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絶其事。”后以“乳羝”指 苏武 出使 匈奴 ,不辱使命事。 宋 张孝祥 《菩萨蛮·和州守胡明秀席上》词:“乳羝属国归来早,知君胆大身犹小。”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纪事》:“ 上林 射雁,应巳展帛於中朝; 北海 乳羝,毋使落旄於下国。”
《漢語大詞典》:寄书雁(寄書鴈)
汉武帝 天汉 元年, 苏武 奉命出使 匈奴 被扣。后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使复至 匈奴 。 武 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单于不能隐匿,遂放还 苏武 等人。后因以雁称书信或送信的人,以“寄书雁”、“寄书鸿”、“鸿雁”称送信的人。 宋 黄庭坚 《送刘季展从军雁门》诗之一:“千里荷戈防犬羊,十年读书厌藜莧。试寻北产汗血驹,莫杀南飞寄书鴈。”
《漢語大詞典》:送书雁(送書雁)
汉武帝 时 苏武 出使 匈奴 被扣,徙 北海 牧羊十九年。 昭帝 时 汉 使求释 苏武 , 匈奴 谎称 苏武 已死。使者曰:“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 苏武 因此获释归 汉 ·事见汉书·苏武传。后因以称雁为“送书雁”。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唐 李商隐 《雨》诗:“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国语辞典》:恽敬(恽敬)  拼音:yùn jìng
人名。(西元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清江苏武进人。为人负气,矜尚名节,所至以振兴文学为务。治古文得力于韩非、李斯,近法家言,叙事似班固、陈寿,世称阳湖派,著有《大云山房文集》。
《国语辞典》:嚼旃  拼音:jué zhān
汉代苏武遭匈奴单于幽禁于窖中,而嚼雪与旃毛,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典出《汉书。卷五四。苏建传》。
《漢語大詞典》:苏李体(蘇李體)
指 汉 苏武 、 李陵 的诗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 苏 李 体。”
《国语辞典》:齧雪吞毡(齧雪吞毡)  拼音:niè xuě tūn zhān
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见《汉书。卷五四。苏建传》。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一出:「齧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也作「齧雪餐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