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土风舞(土风舞)  拼音:tǔ fēng wǔ
一种民间自然表露情感所形成的舞蹈。开始于欧洲中世纪时。有其特有的风土习俗与民族性格,舞步简单,适合男女老少。
《国语辞典》:叙事曲(叙事曲)  拼音:xù shì qǔ
本指诗人吟唱的一种歌曲,常伴以舞蹈。后演变为以钢琴伴奏的叙事性独唱曲。内容常富有叙事性、戏剧性,有的取材于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
《国语辞典》:山地舞  拼音:shān dì wǔ
原住民舞蹈的旧称,泛指台湾原住民族的传统舞蹈。
《国语辞典》:社交舞  拼音:shè jiāo wǔ
社交场合所跳的舞。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多为男女二人对舞,舞步简单。如华尔滋、恰恰、探戈、伦巴等,为国际流行的社交舞。
《国语辞典》:踢跶舞(踢跶舞)  拼音:tī tà wǔ
一种舞蹈。在舞鞋的前端和后跟钉上铁片,跳舞时上身多保持平稳,偶尔也有拍手、拍身的动作,脚下灵活敏捷,以脚尖、脚掌或脚跟击地,发出响亮的踢跶声。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自英格兰北部的传统木鞋舞,一说源自墨西哥民间舞蹈。十九世纪,美国的黑人及模仿他们的白人更融合多种舞步,创新风格,使踢跶舞成为一种通俗舞蹈。也作「踢踏舞」。
《国语辞典》:踢踏舞  拼音:tī tà wǔ
一种舞蹈。参见「踢跶舞」条。
《漢語大詞典》:宫廷舞
皇室贵族宴享娱乐或祭祀用的舞蹈。大多取材于民间,经过宫廷艺人加工而成。形式华丽,风格严谨。
《國語辭典》:古典舞蹈  拼音:gǔ diǎn wǔ dào
具有民族风格、古典传统的舞蹈。我国戏曲艺术中存有多种古典舞蹈,如一般所见的袖舞、绸舞、扇舞、剑舞均属之,舞技讲求手、眼、身、法、步五法,姿态、韵律、表情也都有严谨的规则和格律。
《漢語大詞典》:高蹻
民间舞蹈。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亦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躧高蹻。”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説文:‘蹻,举足行高也。’今舞者縳木梃於足下谓之高蹻。”
《國語辭典》:发扬蹈厉(發揚蹈厲)  拼音:fā yáng dào lì
意气风发,精神奋勇的样子。《史记。卷二四。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唐。张守节。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唐。权德舆〈故上柱国咸宁郡王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序〉:「凡王师之所以剋获都邑,元老之所以发扬蹈厉,公必居其先偏,而当其勍剧。」也作「发扬踔厉」。
《漢語大詞典》:胡腾舞(胡騰舞)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亚 的古 石国 , 唐 时传入。男子独舞,以跳跃腾踏动作为主。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舞工:“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 唐 刘言史 《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 石国胡 儿人见少,蹲舞樽前急如鸟。”
《漢語大詞典》:邯郸躧步(邯鄲躧步)
谓 赵 地美女的优美舞蹈。文选·左思〈魏都赋〉:“ 邯郸 躧步, 赵 之鸣瑟。” 张铣 注:“ 邯郸 , 赵 地,亦多美女,善行步,皆妙鼓瑟。” 南朝 齐 陆厥 《邯郸行》:“ 赵 女擫鸣琴, 邯郸 纷躧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
《漢語大詞典》:表酂(表酇)
古代宴乐时,为提示舞蹈队列进止而立的标志。礼记·乐记“其舞行缀短” 唐 孔颖达 疏:“舞人行位之处,立表酇以识之。”
《漢語大詞典》:编演
创作和演出(戏曲、舞蹈等):~文艺节目。
《漢語大詞典》:扁担舞(扁擔舞)
壮 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 广西 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中国民间故事选·犁耙牛》:“这天夜里, 塔加 把犁耙牛带到坪子上……人们围着它,唱着甜甜的山歌,跳着愉快的扁担舞,好热闹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