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歌舞片  拼音:gē wǔ piàn
一种以歌唱舞蹈为主的娱乐影片。
《国语辞典》:花棒舞  拼音:huā bàng wǔ
一种民间舞蹈。参见「霸王鞭」条。
《国语辞典》:花棍舞  拼音:huā gùn wǔ
一种民间舞蹈。参见「霸王鞭」条。
《国语辞典》:吉鲁巴(吉鲁巴)  拼音:jí lǔ bā
一种典型的美式舞蹈。为英语jitterbug的音译。西元一九四○年流行于美国南部,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全世界。为四分之四拍的快节奏舞蹈,基本步有点、踏、点、踏、前进、后退大步。舞者的肢体动作十分誇张,且不断与舞伴换位、转圈、旋转。也译作「吉特巴」、「吉拖爬」、「吉尔巴」。
《国语辞典》:旱船舞  拼音:hàn chuán wǔ
一种民俗舞蹈。用纸或竹片等扎成彩船,一人在船中摇幌,一人在船外戏弄。参见「跑旱船」条。
《国语辞典》:呼拉舞  拼音:hū lā wǔ
一种舞蹈。本为夏威夷土著的祭神舞,由接受秘传的特定人代代相传,后来逐渐普遍化。其特徵为舞者只扭动腰部和手腕摇摆,上半身几乎不动。跳舞时腰间著草裙,故也称为「草裙舞」。
《国语辞典》:大腿舞  拼音:dà tuǐ wǔ
一种以舞动大腿为主要舞步的舞蹈。如:「啦啦队跳著大腿舞替参赛者加油。」
《国语辞典》:大会舞(大会舞)  拼音:dà huì wǔ
运动会的一项表演节目。通常是由一群经过舞蹈训练的人,从事舞蹈表演。如:「这次运动会的大会舞,是由蝴蝶舞蹈社负责设计筹划的。」
《国语辞典》:打竹舞  拼音:dǎ zhú wǔ
竹竿舞。为黎族民间舞蹈型式之一。流行于大陆地区广东省、海南岛一带。舞时在地上平行摆放两根竹竿,上面横架六根竹竿,六人分别蹲在两边,双手各持竿端,按一致的节奏敲击,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做各种的舞蹈动作。
《国语辞典》:讽刺剧(讽刺剧)  拼音:fèng cì jù
由歌唱、舞蹈、短剧等杂多的短场面所构成的,穿插丰富的讽刺或笑料的表演形式,称为「讽刺剧」。
《国语辞典》:迪斯可  拼音:dí sī kě
一种新潮流行的热门舞蹈。为英语disco的音译。无固定的舞步与型式,配合节奏强烈的舞曲,更能显现其青春奔放的特色,舞步不拘一格,简单易学,深受年轻人的喜好。
《漢語大詞典》:做工戏(做工戲)
以形体的舞蹈和表情体现为主的戏剧,与唱工戏相对。
《国语辞典》:插舞  拼音:chā wǔ
戏剧上指虽与剧情无关,然表现出高度技巧的舞蹈片段。常可独自成章,插入有剧情的芭蕾舞之中。
《国语辞典》:亮像  拼音:liàng xiàng
戏剧中的人物在出场、下场或一节武打、舞蹈完后,做一全神贯注的静止姿势。也作「亮相」。
《国语辞典》:森巴  拼音:sēn bā
一种非洲舞蹈。为英语samba的音译,然此语实源自非洲。后来南美洲巴西修改成为一种酒吧舞蹈,音乐节奏为四四拍,以每四拍为一段。其所配合的音乐,也称为「森巴」。也译作「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