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帐额(帳額)
(1).床帐前幅的上端所悬之横幅。上有绘画或刺绣,用为床帐的装饰。俗称帐檐。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生憎帐额绣孤鸞,好取门帘贴双燕。”
(2). 元 人称舞台台幔。
(3).帐簿上的钱物数额。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四:“三司积欠约二百万贯,虚繫帐额,请并蠲放。”
《國語辭典》:正厅(正廳)  拼音:zhèng tīng
1.居中的大厅。《水浒传》第三三回:「花荣见宋江,拜罢,喝叫军汉接了包裹、朴刀、腰刀,扶住宋江,直到正厅上,便请宋江当中凉床坐了。」《文明小史》第二五回:「等到午牌时分,肚里饿的耐不得,才看见有人把些演说桌椅向正厅里,搬了进来。」
2.指剧场中楼下正对舞台的部分。
《國語辭典》:幕后(幕後)  拼音:mù hòu
舞台帐幕的后面。比喻背后、暗中。如:「他是这一件事的幕后策划人。」
《漢語大詞典》:换景
戏剧演出中更换舞台上的场景。 夏衍 《难忘的一九三○年》:“剩下来最难解决的是换景,按当时的技术条件,三小时内换十一堂景是不可能的。”
《國語辭典》:背景  拼音:bèi jǐng
1.图画、摄影中衬托主体的景物。如:「背景太亮,照片容易曝光过度。」
2.戏剧舞台上的布景。如:「这出短剧只换了两次背景就演完了。」
3.比喻可作倚靠的人物或势力。如:「人事背景」。
4.对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如:「历史背景」、「时代背景」。
《國語辭典》:搬演  拼音:bān yǎn
化妆表演。《水浒传》第八二回:「这五人引领著六十四回队舞优人,百二十名散做乐工,搬演杂剧,装孤打撺。」也作「扮演」。
《漢語大詞典》:边幕(邊幕)
(1).指边地军营的帐幕。 明 徐渭 《送石府公之两淮盐使序》:“召商以中商庐於边,募游手者耕边田,聚边敛以输於边幕。”
(2).舞台装置。丝绒或绸布制成。装置于舞台的两侧,其数一至数道不等,与沿幕互成直角。它的作用是避免舞台两侧的非剧中人、物被观众看见,影响演出效果。《花城》1981年第1期:“然后,报幕员端正了一下自己的姿式,领先走出了边幕。”
《國語辭典》:戏曲(戲曲)  拼音:xì qǔ
1.中国传统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系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由演员以歌舞、动作、对白演出故事。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杂剧曲名》:「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戏曲继。」
2.杂剧或传奇的曲文。系根据一定的曲调谱写,字数、平仄及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
《国语辞典》:台本(台本)  拼音:tái běn
经过导演修改而适于舞台演出的剧本。
《国语辞典》:台步(台步)  拼音:tái bù
演员或模特儿在舞台上表演时所走的步法。如:「模特儿走秀时台步要平稳,姿态要优美。」
《漢語大詞典》:芭蕾
法文ballet的音译。欧洲的一种舞台演出的古典舞蹈。也指欧洲舞剧。起源于意大利,17世纪形成于法国宫廷。19世纪创造了足尖舞技巧,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严格规范的艺术。20世纪出现与现代舞相结合的现代芭蕾。
《漢語大詞典》:走场(走場)
出场;在舞台上走步配戏。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吴三桂 之婿 王长安 ,尝於九日奏女伎于 行春桥 ,连十巨舫以为歌臺,围以锦綉,走场、执役之人,皆红颜皓齿、高髻纤腰之女。”相声《武松打虎》:“这老虎走场呀,出来之后这边瞧瞧,那边瞧瞧。”
《国语辞典》:花架子  拼音:huā jià zi
1.种花的架子。如:「他搭了个花架子,准备閒暇时种些花草,美化环境。」
2.传统戏剧舞台上的武术架势,招式好看但却无实际效用。后比喻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行为。如:「他做事喜欢搞花架子,表面风光,却没有实际效益。」
《國語辭典》:过场(過場)  拼音:guò cháng
1.戏曲中在表演无关紧要,或贯串前后的情节时,角色上场后,不多停留,就穿越舞台从另一侧下场。也称为「走过场」。
2.花样。如:「唯有你这ㄚ头过场特别多。」
《漢語大詞典》:剧台(劇臺)
戏台,舞台。 钱锺书 《围城》五:“ 李梅亭 用剧台上的低声问他看过《文章游戏》么,里面有篇‘扶小娘儿过桥’的八股文,妙得很。”
分類:戏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