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8,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物至则反
闻声则至
闻风而至
无胫而至
随踵而至
四至八到
四至八道
四塞告至
通前至后
通家至契
通首至尾
天休滋至
一至于此
一至于斯
一秉至公
《國語辭典》:物至则反(物至則反)  拼音:wù zhì zé fǎn
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转向发展。汉。刘向《新序。卷九。善谋上》:「物至则反,冬夏是也;到高则危,累棋是也。」也作「物极必反」、「物极必返」。
《分类字锦》:闻声则至(闻声则至)
见长生网注
分类:鹌鹑
《漢語大詞典》:闻风而至(聞風而至)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清 归庄 《〈玉山诗集〉序》:“然世之读是集者,知 玉山 之多才,安知无文人名士如 杨 张 辈者,闻风而至,唱和流连?”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前 清 的世故老人 纪晓岚 的笔记里有一段故事,一个人想自杀,各种鬼便闻风而至,求作替代。” 老舍 《四世同堂》九:“早一点下手,把牌子创开, 日本 人必闻风而至,咱们的 小羊圈 就成了文化中心!”
《漢語大詞典》:无胫而至(無脛而至)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亦作“ 无脛而来 ”。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珠玉:“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脛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
《國語辭典》:随踵而至(隨踵而至)  拼音:suí zhǒng ér zhì
踵,足跟。一个足跟接著一个足跟而来。形容人来得很多,接连不断。《战国策。齐策三》:「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漢語大詞典》:四至八到
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 元 人始用四正表示四方州县地界距离,称“某方至某处界几里”,名为“四至”;合四正、四隅表示八方城关距离,称“某方到某城(关)几里”,名为“八到”。“四至八到”连标始见于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至地界。“四至”“八到”有确定义例。始见《大元大一统志》,但此后未被普遍采用。
《國語辭典》:四至八道  拼音:sì zhì bā dào
四周界限与八方通路。《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荡寇志》第一回:「何道士就在空地上安放罗经,打了向桩,另画了四至八道的界限。」
《分类字锦》:四塞告至
礼记四塞世告至郑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正义四塞世告至者此谓九州之外夷镇蕃三服夷狄为四方蕃塞每世一来朝告至
分类:朝会
《漢語大詞典》:通前至后(通前至後)
见“ 通前彻后 ”。
《漢語大詞典》:通前彻后(通前徹後)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四:“大凡读书须要通前彻后看,故得圣人之意。”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如今説书的‘从旁指点 桃源 路,引得渔郎来问津’,算通前彻后交待明白了,然后这再言归正传。”亦作“ 通前至后 ”、“ 通前澈后 ”。《平妖传》第十一回:“先从左壁上起,将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处,次等拂过,共一十三张。”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祇要这等通前澈后一算,就知道这书不是脱岔露空了。”
《高级汉语词典》:通家至契
世代有交情的好友
《漢語大詞典》:通首至尾
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绿野仙踪》第八三回:“ 蕙娘 将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説了一遍。”
《分类字锦》:天休滋至
书天休滋至汪藻贺元会表天休滋至知受命之维新治具毕张见修文之益备
分类:福禄
《國語辭典》:一至于此(一至於此)  拼音:yī zhì yú cǐ
竟然到了这种情况、境地。《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呜呼!世路险巇,一至于此!」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分類:此地地步
《漢語大詞典》:一至于斯(一至於斯)
同“ 一至於此 ”。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家国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何神佑助,一至於斯,愿垂一语,以保餘年。”
《國語辭典》:一秉至公  拼音:yī bǐng zhì gōng
完全秉持法规、公理办事。称人公正无私。《文明小史》第六○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漢語大詞典》: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明 张居正 《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僕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附论一:“这从社会方面说来,便是废去私有制度而一秉大公了。”亦作“ 一秉至公 ”。《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 平中丞 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